古代幼学哲理名言警句
1、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2、古稀之年---七十岁。
3、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八十、九十岁。
4、土壤贫瘠,地面长不出五榖草木的,称为不毛之地。肥沃丰饶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得到某物却一无所用,就如同获得长不出农作物的石头地,做学问而有了成就,则可用诞登道岸来形容。
5、尧帝时洪水为患九年,商汤时有七年的大旱灭。
6、黑子、弹丸,渺小之邑;咽喉、右臂,要害之区。独立难持,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丸泥可以封函关。
7、福建一省古时统称七闽,湖广地方旧名叫做三楚;东鲁、西鲁就是山东、山西的旧名,东粤、西粤即为广东、广西。
8、浙江系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郡,又号吴皋。
9、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10、跋涉谓行路艰难,康庄谓道途平坦。
11、而立之年---三十岁。
12、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13、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
14、势单力孤难以完成大事业,就好像只用一根大木,怎么撑得住即将倒塌的大屋子呢?英雄好汉夸耀自己的胆识本领,说一丸泥团可以封得住函谷关。
15、蓬莱、弱水,非飞仙不可渡;十洲三岛,惟眞修乃可居。
16、金城汤池形容城墙和护城河坚固、牢不可破,如金铸成的城,如汤沸热的池。黄河像衣带万古流长,泰山像砺石与天共存,是帝王分封功臣时的誓盟之辞,祝他永久存在,并誓立永久和好的盟书。
17、孩提:两至三岁。
18、从心之年---七十岁。
19、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20、击壤而嬉,上世之黎民自得;让畔而耕,西周之百姓相推。
21、皇帝居住的都城称为京师,旅居在外的人,称自己的故乡为梓里。
22、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原本是古武舞名,语出《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23、花甲之年---六十岁。
24、开卷有益,宋太宗之要语;不学无术,汉霍光之为人;等等。到现在工作多年,还是记得很清楚。我觉得很有必要背,能学会很多知识。
25、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于身体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岁的年龄。
26、商君不仁而阡陌开,夏王无道而伊洛竭。
27、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28、花信:花开之时,指女子到了二十四岁。语出宋朝诗人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29、龆龀:(音tiáochèn)原意指儿童换齿之时,即指七、八岁的儿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欢儿戏》中写道:"龆齓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30、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是为十六,指女子十六岁,也可以用碧玉年华。
古代幼学哲理名言警句
31、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32、幼学之年.10岁
33、第一阶段是识字读物。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儿童读物偏重于以识字、写字为主的蒙学教学,这有周代用籀文(即大篆)写的《史籀篇》,秦代李斯等人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最有名的是西汉元帝时史游编写的《急就篇》、南北朝梁武帝敕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千字文》共250句四言韵语,包含了人文、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等多种功能,开蒙学从单一识字走向多学科、多功能之先河。
34、长房有缩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
35、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36、知命之年---五十岁。
37、四川古称为蜀国,云南汉置滇池;贵州僻处蛮方,荒服旧为黔地。
38、路不拾遗,由在上之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之有圣人。
39、耳顺之年---六十岁。
40、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41、黄口:泛指十岁以下的孩童。
42、一个人只会寻问屋舍讲求田亩,那就表示胸无大志;能够掀天揭地做大事业的人,才能称为有才能的奇人。争端凭空而起,而产生了意外纠纷,好像平地生了风波。
43、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44、总角:幼年泛称。
45、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标梅之年:出嫁
46、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47、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岁至十五岁岁应学习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岁至十五岁。
48、幼学:十岁。
49、水神曰冯夷,又曰阳侯,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禄。海神曰海若,海眼曰尾闾。
50、浙江从前称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国;豫章、吴皋都是旧时江西的称呼。
51、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52、尧有九年之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
53、第三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多元化儿童读物。这一阶段的儿童读物不但数量激增,而且内容丰富多彩,表明传统蒙学进入了多元发展的高峰时期。重要者有:以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德育类蒙书,如《弟子规》《小儿语》《增广贤文》;以百科知识介绍为主的文化类蒙书,如《百家姓》《三字经》《名物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以时间顺序梳理朝代、叙述历史事件的历史类蒙书,如《十七史蒙求》《叙古蒙求》《史学提要》《五字鉴》;以诗教、诗选为特色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优秀儿童诗歌选本,以及《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专门训练儿童写诗的读本。
54、束发: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作为成童的代称。
55、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56、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57、帝都曰京师,故乡曰梓里。
58、垂髻之年:指儿童。
59、有自己的主张能担当大任,遇事毫不动摇者,可称为中流砥柱。
60、黄口:十岁以下。
古代幼学哲理名言警句
61、及笄:(音jí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所以指女子十五岁。
62、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63、风俗淳朴的乡里称为仁里,风俗恶劣的地方叫做互乡;孝顺父母的曾子,不愿进入里名叫胜母的地方是恨它不孝;主张非乐的墨子,车子走到名叫朝歌的显邑时,就掉头而返,是嫌它失时。
64、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65、赤子:初生的婴儿。
66、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含,说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感谢他的恩泽,就说像受到河水一样的滋润。
67、《幼学琼林》作者:明末程登吉,字允升。
6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又称为“豆蔻年华”。
69、四川就是西蜀,云南汉朝时建置滇池;贵州地处南蛮所以叫做荒服,是古时黔中之地。
70、二八年华---十六岁。
71、醇俗曰仁里,恶俗曰互乡。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
72、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73、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74、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
75、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76、北京原属幽燕,金台乃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
77、淄水和渑水都位于山东境内,淄水甘甜,渑水苦味,淄水和渑水的味道不同,放在一起也能分辨得出来,泾水和渭水有清有浊,当二水合流后,依然清浊分明。
78、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高山。饶州的鄱阳湖、湘阴的青草湖、巴陵的洞庭湖、润州的丹阳湖、苏州的太湖,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79、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本书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籍制度,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花木鱼虫,朝廷制度等许多知识于一体,内容广博,包罗万象。
80、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81、路上不捡拾他人的失物,是因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缘故。海里扬不起浪来,可知中国境内有了圣明的人。
82、襁褓:(音qiǎng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83、拿瓠瓢来测量海水,譬喻人的见识太浅;精卫的衔石塡海,是指做事从劳无功。跋涉是说行路非常艰难,康庄大道是说道路极为平坦宽广。
84、尧帝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着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时的百姓朴实讲仁义,都能互相谦让耕地。
85、瘠土曰不毛之地,沃壤曰膏腴之田。得物无用,如获石田;为学有成,已登道岸。淄渑之滋味可辨,泾渭之清浊当分;泌水乐饥,隐居不仕;东山高卧,清节可风。
86、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87、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
88、圣人出而黄河清,太守廉而越石见。
89、蓬莱和弱水路途遥远艰险,只有神仙才能飞渡到那里,十洲和三岛山高路远,只有虔诚修养的仙人才能居住在那里。
90、问舍求田,原无大志;经天纬地,方是奇才。空中起衅,谓之平地风波;独立不移,谓之中流砥柱。
古代幼学哲理名言警句
91、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92、第二阶段是综合读物。隋唐五代时期儿童读物逐渐多样化,如《太公家教》《蒙求》和《兔园册》。唐代佚名的《太公家教》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唐代李瀚的《蒙求》,选取了历史上的592个典故,四字一典,编成韵文,上下两句对偶,多为历史人物故事,如“武陵桃源,刘阮天台”“女娲补天,长房缩地”。
93、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陕西即长安之地,原为秦境。
94、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95、福建省属闽中,湖广地名三楚。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
96、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97、《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98、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99、不惑之年---四十岁。
100、黑子和弹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身体上重要的部位。
101、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jiǎ)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à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jàng)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shè),四支僵劲(jìng,多音字)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shè)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
102、金城汤池,谓城池之巩固;河山带砺,实封建之誓盟。
103、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封建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
104、《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一部蒙学读物,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产生于明末,明代西昌人程登吉所著,几经增补,后来通行的本是清朝邹圣脉增的《幼学故事琼林》
105、没有责任牵绊的叫做江湖散人;自负豪气的叫做湖海之士。
106、「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107、垂髫:(音chuí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108、无繋累者,江湖散人;负豪气者,湖海之士。
109、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之谓五岳;饶之鄱阳,湘之青草,巴之洞庭,润之丹阳,苏之太湖,此之谓五湖。
110、桃李年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岁。
111、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112、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113、拿泌河的水来充饥,也觉得很快乐,是赞美人安贫乐道,隐居在家不肯出来做官。情愿在清静的东山高枕无忧,是说辞去官职以求轻松悠闲,由此可见他清高的节操可以风世。
114、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115、北京古时称幽州或称燕国,别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业别名又叫金陵。
116、掌管河水的神称为冯夷又叫做阳侯。管理火的神称为祝融又叫回禄。海神名字叫海若,海眼是海下泄水的洞孔,又称为尾闾。
117、另外还有:
118、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119、古代年龄称谓
120、费长房通晓收缩土地,化远为近的方法;秦始皇时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奇术。
古代幼学哲理名言警句
121、做事先失败,后来才得以成功,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成功,只差最后一点点的功夫,半途忽然停止了,就称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22、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123、望人包容曰海涵;谢人思泽曰河润。
124、本人小时候,很喜欢读《幼学琼林》,被誉为古代百科全书,书中很多成语和对联,我背了不少。比如: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
125、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
126、圣人降临世间,黄河的水也会陈现清彻,太守清廉爱民,越王石才会显现于世。
127、以蠡测海,喻人之见小;精卫衔石,比人之徒劳。
128、商鞅没有仁德,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开阡陌奖军功。夏桀暴虐无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时枯竭,以示惩戒。
129、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130、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shāo)之供(gòng),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hé)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选自《宋学士文集》
131、襁褓:不满周岁。
132、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办法得到书来看,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还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女仆拿来热水(给我)浇洗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缨帽带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那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送来冬夏服装,(这就)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了;坐在宽敞的厅堂里面诵读《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了;还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得不到解答、探求学问而得不到收获的情况了;凡是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儿,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后才能看到。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东阳马君则在太学中读书已两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物,文辞很流畅通达,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