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家庭和谐名言儒家文化-摘抄35句

时间:2024-08-26 04:30

家庭和谐名言儒家文化

1、孔子说“贤者辟世”,就是讲在天下无道,不能与之言的时候,贤人就选择了“辟世”,既然不能改变现实但也绝不迷失自我,放弃原则更不会同流合污,陷于泥沼,改变不了现实但可以做好自己。此一国不能与我同道相谋,就转而寻找与自己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国家。不能安天下就先安一隅。虽然孔子讲的是“辟世”,归隐,但儒家积极有为、刚健奋进的思想本色依然浓厚。

2、凡是行为善良与高贵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3、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是我国古代历代家长为了教育子女而专门撰写的训诫、家规、家书等,这些家训往往浓缩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饱含深厚的爱子之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4、他们对财富的追求,是要得到一种为善的工具。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这样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7、论语中劝人向善的句子

8、见人有善,如己有善,见人有过,如己有过。

9、对于孔子来讲,春秋时期各诸侯连年征战,讨伐不断,导致社会陷入一片混乱,春秋五霸“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诸侯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称王称霸,对以德教兴国兴趣不大,也意识不到德教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孔子的治国之策自然不是最受欢迎的那一个。

10、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无伐善,无施劳。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行。最基本的善法,不出十种,叫做“十善”。即不杀生,不,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

1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2、意思是:一个人若有仁义之心,就不会自我夸耀;考虑问题若能明辨是非,通达事理,说起话来就不会自以为是。

13、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5、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稳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6、看来,想做一个贤德的人,要“辟”的内容可真不少。但是,无论是“辟世”、“辟地”还是“辟色”、“辟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在不得已、不可为的时候再选择“辟”。

17、孔子所说的辟世,与其说是归隐,不如说是一种坚守、一种气节。一个人要想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关键因素不可或缺,不占天时要占地利,没有地利要有人和。三者都不占,说明时机不到。

18、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19、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0、《孔子家训》中的名句格言:

21、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22、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23、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就越多。

24、人性最美是善念。人生的长河有许多不测,助人度过波浪汹涌的烦恼之流,是应该的。

25、出世也罢,入世也好,只是一种选择,既然是选择,就和当下的环境、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有徳人做入世事,遇无道者做出世人。不消极厌世,不违反初衷,不失我本色,以一颗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二者之间也无需纠结了吧!

26、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27、《论语·尧曰》记载孔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主张统治者务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尽可能满足民众的物质利益需要。因为人民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

28、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9、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30、《礼记·哀公问》记载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朱熹在《仪礼经传通解》做注道:“人为国本,是以为政之道,爱人为大。”爱人为大就是爱民为大,人为国本就是民为国本。孔子认为国家的行政应以爱人民为首要目标。

家庭和谐名言儒家文化

31、《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国家大治的时候,天下是百姓所公有的。

3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33、活人性命,完人骨肉,保全人名节,在一切善事中以三者为最,反之即为大恶。

3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5、吾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