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孔子说教育的名言后生可畏,焉知者来之不如今也

时间:2024-09-02 04:35

孔子说教育的名言后生可畏,焉知者来之不如今也?

1、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事业有接班人

2、《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3、后继有人,后生可畏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呢有一个传承的一个东西,他的晚辈呢也做得非常的好,能够继续把他这种好的东西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而且呢后边的孩子呢更加做得完整,让大家比较的羡慕,这也就是后继有人,后生可畏这种家庭世世代代都能够把这种好的东西发扬光大。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其中后生的意思是:后辈,指青年人。畏的意思是:敬畏。

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7、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hòushēngkěwèi

9、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年人是值得敬畏的,指年轻人是新生力量,很有可能超过前人,值得敬畏。

10、[bùchǐxiàwèn]

11、诲人不倦

12、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3、不患人之不己知

1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5、敬鬼神而远之

16、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7、基本解释

18、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19、汉语成语,拼音是huìrénbùjuàn,

20、无可无不可

21、[hòushēngkěwèi]

22、后继有人

2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4、成语解释继:继承。指后面有继承的人。

25、【读音】hòushēngkěwèi【成语】后生可畏【解释】 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后多用于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人。【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近义词】 少年老成、后来居上、长江后浪推前浪[1]【反义词】 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26、成语解释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的意思。指青年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是可敬服的。

27、成语出处艾芜《鞍钢呵,我回来了》:“这是后继有人,令人喜悦不止。”

28、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29、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30、译文: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孔子说教育的名言后生可畏,焉知者来之不如今也?

31、是后代超前代,一代更比一代强

32、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33、hòujìyǒurén

34、后生可畏

35、鸟兽不可与同群

36、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7、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

38、《论语》经典名句

39、感彩中性成语

40、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4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42、后生可畏是一个成语,读音是hòushēngkěwèi,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青年人有更多的发展可能,令人期待。

43、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44、意思是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45、温故而知新

46、不耻下问

47、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48、未知生,焉知死

4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0、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5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52、意思是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畏:畏惧。这里指敬畏。

53、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今胜于昔,青出于蓝胜于蓝。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年轻一代不如我们呢。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

54、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怕的呀,怎么知道后一辈将来不如今天这一辈呢?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也就不值得惧怕了呀!”

55、后继有人是该事或事业有接班人继续做下去。后生可畏是后辈超过前辈的能力,很欣慰,也是好事。

56、当仁不让

57、吾日三省吾身

58、[dāngrénbùràng]

59、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0、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教育的名言后生可畏,焉知者来之不如今也?

61、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子罕》一文,原文如下: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