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与牧童有关的诗【100句文案摘抄】

时间:2024-10-11 10:15
与牧童有关的诗

1、诗:宋·黄庭坚图:宋·李迪《风雨牧归图》

2、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3、 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宋 李弥逊《访雪峰真歇禅师》

4、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5、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6、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7、【与牧童有关的诗】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8、”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9、犬误随行客,牛偏识牧童。

10、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1、释义:放牛的孩子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你看落在牛背上的一只鸥鸟已经睡着了

12、我有小隐傍石屋,石上几回斸黄独。

13、牧童无枕簟,但铺明月卧。

14、《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15、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6、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

17、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8、④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19、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20、翻译: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21、释义: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22、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2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24、——宋 李弥逊《访雪峰真歇禅师》 翻译:分别后再次相逢着重着谈话,牧童骑在黄牛上吹着横笛。舟子斜荡桨,牧童倒骑牛。

25、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26、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 袁枚《所见》

27、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28、袁枚《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29、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30、 落日断霞连岳顶,牧童归去倒骑牛。——宋 释慧远《子湖有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

31、《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原文: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32、他没脱蓑衣,就躺下来观赏高空中的明月。

33、江村一雪复一雪,三白丰年与玉屑。多事诗人要闲管,想像高唐写奇绝。真曾质明杖屦无,前随牧童后樵夫。

34、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35、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36、【与牧童有关的诗】——宋 雷震《村晚》 翻译:牧童横骑在牛背上回去,口着吹着短笛。

37、《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38、卿用卿法自雪村,横斜独玩书窗月。

39、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40、古人为何爱用“牧童”作诗?

41、横野:辽阔的原野。

42、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43、翻译: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趴在牛背上睡着,周围满是秋声。

44、①牧童:放牧牛羊的儿童。

45、牧童歌上前山去,愁杀江天行路人。

46、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7、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48、渔叟罢竿收钓饵,牧童吹笛弄西风。

49、《牧童》吕岩〔唐代〕

50、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51、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52、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53、《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54、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55、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56、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7、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58、——宋·林希逸《郊行即事二首·其一》

59、提胡卢,提胡卢,借问牧童何处沽。

60、牧童临水立,野鹜避人飞。

61、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62、《清明》杜牧〔唐代〕

63、政绩才名分外荣,山林意趣无方觅。

64、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65、展开全部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释:横野:辽阔的原野。笛弄:吹笛弄:相合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卧月明:睡在月光下。

66、久无过客为下马,时有牧童来放牛。

67、归来饱饭⑤黄昏后,不脱蓑衣⑥卧月明⑦。

68、牧童 唐 · 吕岩

69、“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

70、草铺②横野③六七里,笛弄④晚风三四声。

71、“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72、翻译: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73、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74、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袁枚《题画》

75、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7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77、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78、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拓展资料译文:

79、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80、野店相依门向背,牧童对语岸东西。

81、《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82、⑥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83、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84、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86、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87、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88、——宋 王志道 《侨寄山居霍然几月凡见之於目闻之於耳者辄缀》 翻译:到秋天了,许多的麦子黄成一片,牧童倒着骑牛将短笛横吹着。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89、千万考生的语文高效提分平台

90、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1、审校:周敏璐、付婷婷/美编:马云

92、平生我有脊梁铁,明年八十冻不折。

93、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94、陇(lǒng):通“垄”,田垄。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95、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96、“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97、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98、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99、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100、翻译: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