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在大约公元1000左右的时候在印度突然“消失了”,这和伊斯兰教的扩张有关系。而传到中国的没想到被发扬光大了。当然中国的佛教是非常中国化了的,诸如讲求顿悟的禅宗之类的。
2、信佛的人用的微信签名的句子:
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4、所谓佛教是指佛的言教,佛陀的教育。“佛”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觉者”或者是一个觉悟的人。
5、杨黼半信半疑,踏上了回乡之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了一个多月,直到家门口,也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人。
6、所以我把佛(这只是一个代称,其实可以是任何宗教)分成两个方向:
7、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你要照顾好自己,承认自己的平凡,但是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平静面对生活,安然的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受其他影响,你可以迷茫,请不要虚度。
8、【佛教的说说】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9、为什么?因为它是以拉人头为主,他需要的是人智商越低越好。因为只有这些人的智商越来越低,他才不会去质疑佛教的庄严性和神圣性。你什么都不用想,只要磕头念佛就能保佑平安,这多简单
10、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1、第二个学生特别致力于拉人头。就像搞传销一样:一个传两个,两个传三个……
12、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13、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14、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15、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16、佛教在印度萌芽,到中国发展,这之中又与中国文化艺术进行了融合,从雕塑、音乐、绘画等等都有中国化的发展。汉代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到达了一个巅峰,从几大石窟看佛教艺术可见一斑。之后是唐代的绘画,壁画等等。元代也崇尚佛教,可惜太短了。明代信道教,到了清代政府崇尚佛教,各个方面,如雕像,摆件,音乐已经完全中国化了。
17、永远不要疑惑自己的人生,切莫攀比他人的幸福,抱怨自己如何的不如意。平凡的生活,需要一份心态的平和。每个人都有不同之处,不要辜负了生命的行程,切莫在嫉妒和羡慕中迷失自我。
18、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9、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0、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2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3、佛,Buddha在梵语中是指醒悟了的人。释迦牟尼只是把自己定位为第一个醒悟了的人,他并没说自己是神,或者什么类似上帝的使者之类的。他只是把自己醒悟的过程传授给大家,教大家脱离苦海,及早醒悟,类似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他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弟子们,不要神话他,更不要为他塑身。
24、另外一種人認為人死了以後
25、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26、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27、没有人是不被批评的,只管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让别人去说吧。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安然以对;既然耳根不净,不如清净自心;既然不能如愿,不如一笑释然。
28、在大乘佛教的教义中,佛陀变成了救世主,祈祷竟然也变得有用了!只要你潜心祈祷,慈悲为怀,自然就会有菩萨来度你,我觉得这和释迦牟尼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了。
29、后来分化出来的小乘佛教我觉得更接近原始佛教的教义。只有通过自己在世间苦苦修行,才能抵达涅槃,变成阿罗汉。唯有苦行,祈祷没用。
30、所以,佛教的孝亲观更为宏大、更为全具。
31、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32、现在佛教现状是,寺院挺多,修行人也多,法师也多,说法的法师越来越多,寺院商业化越来越多,修行成就的人少之又少!
33、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5、人生在世,不可强求,顺其自然,一切随心随缘就好。
36、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7、戒定慧是修习佛法的三个渐进的流程和方法。持戒,就是按照佛法要求做到五戒十善,即戒杀、盗、淫、妄语、酒等;定是致力于内心平静,即所谓的禅定,让自己一心悟禅;慧是最高境界,即通过戒定之后,达到觉悟,大智大慧的境界。
38、那么,我们为什么用佛家的语言来说呢?用佛家的语言,能说得通吗?他们是一家吗?
39、当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延续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候,印度出现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底层人民的生活民不聊生。可以说当时的印度社会是人民没信仰,民族没希望。皇子释迦牟尼在体察了这些人间疾苦之后,创立了佛教的理论体系,当然佛教的很多典籍都是释迦牟尼去世以后,由他的弟子们整理出版的。
40、扯远了,回来说说佛教。
41、第二个学生,把老师的样子刻成木偶塑像,供大家参拜。声称磕头烧香可以保佑平安。声称只要掏钱就可以积累功德。(捐功德)
42、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43、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44、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45、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46、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用处不同。
47、我可以告诉大家,天下的圣人是一家,只不过是他们表义的方式不同而已。
48、而后来的大乘佛教则完全变味了。
49、——《大藏经》第51卷贤劫七佛传法偈(摩诃迦叶)
50、看到眼前的母亲,杨黼想起无际禅师的话,恍然大悟。他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膝下。
51、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早安!
52、【佛教的说说】2022年01月11日群分享
53、佛说: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着名闻利养,久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
54、佛学在传承的过程当中,特别重视学生的资质。比如说一个老师遇到十个学生,可能只有这一个学生是智慧最高的,能够体会到老师的思想。于是老师只能收这一个弟子,其他的只是滥竽充数。所以这个流派特别容易断绝。
5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6、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57、不要回忆过去,不要迎接未来,也不要执着现在。把心自然安住下来,不要控制他,不要跟随他,不要阻挡他,不要拒绝他。让他来去自由,放松、放下,放到本觉当中,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成佛了。
58、佛教里说的受戒一般就是守五戒,戒杀、盗、淫、妄、酒。若修行人受十戒、菩萨戒等,就要守十戒、菩萨戒等戒律了
59、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1)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姓新称乔达摩(S。Gautama,P。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60、如果有缘,何必离别,如果无缘,何必再见,只是人生的束缚,内心的约定,最后的流星赶月。
61、一山清凉,千年佛光。
62、因为老师对于徒弟的要求特别高。而徒弟的水平如如果不行的话,这个门派就很容易断绝。
63、解铃还须系铃人,你恨了谁,就会被恨困住,轮回世世,终究还欠自己一个原谅。
64、——《大藏经》第51卷贤劫七佛传法偈(毗婆尸佛)
65、禅师说:“见菩萨,哪如见佛?”
66、他用自己从信徒手中搞来的钱,修成更大的庙宇,塑造更多的神像。在各种媒体上强力宣传信这个宗教的好处。
67、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68、与其说信佛教,不如说他们信神道。神道与佛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其中神道是在日本本土所发展出来的宗教。大多数日本人并不信奉某一特定宗教,但是许多宗教仪式或活动已经与日本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如婚礼和葬礼。许多人由於历史的原因以及科学的发展而对宗教不关心,但生老病死的一生中也关系到多种宗教。但日本更相信什么幽灵之类的
69、点一下↑↑↑↑↑↑结缘
70、不去欺负生活,生活自会安妥地待你。清白干净的灵魂,特征只有一个:无愧过往,不畏将来。随性而行,无需刻意;随遇而安,切勿奢望;随心而静,不要烦忧。红尘一路,且行且珍惜。
71、有学者将公元前500年左右称之为人类的“轴心时代”。为什么在几千年前各个文明几乎没有往来的情况下,各自几乎同时出现了高度的哲学理论体系?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尝试给出自己的思考。
72、拜佛,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
73、孝敬亲长因因缘殊异,形式便有不同。有人以钱财孝养父母,有人以陪伴孝养父母,有人以实现父母志愿去体现孝,我们努力修学正法,自觉觉他,持戒行善,使父母福慧增长,就是一种大孝。
74、对于宗教要想加以了解,一定要听教外人士,客观理性对于这个宗教的讲述。
75、所谓宗教,它的最根本目的的是需要你相信。而且这种相信是不能够质疑的
76、菩萨是大乘佛教中的术语,是指到达彼岸之后,慈悲为怀,回过头来再帮助别人的人。
77、“我从安徽来,来亲近您这位活菩萨。”
78、微信|yujian19841122
79、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80、做有用的事,说勇敢的话,想美好的事,睡安稳的觉,把时间用在进步上,而不是抱怨上。
81、心情是一条河,它的状态取决于它的深度。
82、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早安!
83、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是随顺因缘,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8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5、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86、契嵩禅师对于佛门孝道的阐释,进一步确立了孝道观念在整个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佛教与中国社会相融合的结果,因应了中国社会普遍的孝亲观,并没有将修行之出离精神与世间孝亲之道进行对立,相反以孝道为桥梁,将孝行目标指向终极的解脱之道。
8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88、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89、佛教的发展历程极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90、没有佛家七字真言吧?道家倒是有。佛家的六字真言在藏传佛教中传承下来的倒是七个字,不过它仍然是六字真言啊,那七个字是“嗡嘛呢呗咪吽舍”,一般的佛教很少念最后这个字的。你是不是找错了啊?祝你好运~!
91、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92、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93、佛教中的戒律,因身份不同,所守的戒也不同:三皈依。(刚学佛的人,守这三条: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学佛有基础后,到寺院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霪、不妄语、不饮酒)3在家菩萨戒。(五戒居士进一步,可以到寺院受在家菩萨戒。有六条重戒,28条轻戒。此处不列举)4沙弥戒。(出家人刚出家,受10条沙弥戒,此处不列举)5比丘戒。(出家人进一步受比丘戒,共250条戒律,在此不列举)6比丘尼戒(出家尼姑,进一步受比丘尼戒,共348条戒律,在此不列举)……等等。
94、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95、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96、当年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慧可前来拜师,达摩死活都不肯答应。后来慧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把自己的胳膊用刀砍断。达摩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最终才收他为徒,可见师傅收徒弟是多么的谨慎!
97、殊胜天地间,清凉五台山。
98、改信宗教,很正常,不必要有理由。基督教徒改信佛教的有,佛教徒改信基督教的也有。宗教应该互相尊重,才是圣人的弟子。宗教应该宽容,谦让,才是好宗教。
99、起诸善业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10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