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关于经商的名言
1、正确的经商准则
2、有人称,子贡能成为儒商鼻祖的原因,其实跟他的学识、素养、道德、礼仪、理想以及跟孔子的教诲密不可分。
3、孔子的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子贡,他在学子中最善于专研了,他口才也很好,对做生意比较有独特的爱好。在齐国人民遭受侵略和社会压迫的情况下,孔子向国家进贡,子贡巧妙地把握了当时微妙的国际形势,使出浑身解数借力打力。
4、子贡在商业上的成功和拥有的巨额财富令当时的人羡慕不已,但他自己却很不满足,决心在政治上也要有所作为。于是他毅然拜孔子为师,以使自己在道德修养和学识方面有所提高。这样,他就成为孔门中最富有的一名弟子。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贡以为人机敏、能言善辩而著称,并逐渐在政治和外交方面显示出杰出的才能。孔子对于他的这位富商弟子十分欣赏,曾称他是国家社稷之“器”。
5、《论语》作为千古儒家第一书,孔子以一部《论语》说透了做人之道的智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等思想。
6、《论语》是中国儒学核心的思想,不仅释放的文化大成,更可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7、孔子门徒中的商业奇才,子贡的4大经商之道,你学到了吗?
8、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融汇贯通学做人,无论商道各业,《论语》一书对于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9、“先做人再经商”,此句在《论语》并无具体描述。而深入《论语》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却说透了做人之道的思想和智慧。将《论语》孔子之“智”思想,与现代进行融汇运用,演绎于经商之中的。
10、意思是说当年子贡离开孔子后,就以贾人身份往来于六国之间,经常倒东奔西走卖货物,且喜欢做一些饰品生意。
11、子贡可能是受到了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关爱苍生,施行大儒之道。当初他感悟出一套儒家真谛,从而在政治跟经商上取得硕大成就,还一举成为富豪。
12、在孔子看来,唯有以“仁”为根本,人们才能够明智,才能够分辨与判断是非。
13、据了解,孔夫子的课程约为四门主修课业,分别是文学、政治、德行、语言。
14、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所以整句可以译为:经商和做买卖是不会损伤像陶朱和子贡这样高义而贤德的人的名誉的。周灭商后,旧商朝人无土地,只好买卖货物获取差价求生,被时人认为不务生产,投机获利,备受轻贱,称为“商人”。但是,陶朱和子贡虽然从事这种职业,但是他们的品德高尚,是不会因为职业的低贱而受到轻视的。
15、有文献《史记货殖列传》描述日:“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
16、孔子曾教导子贡,人生旅途中在追寻名利之际,还需遵从道德伦理的标准,持有正确的经商准则,在各方利益之间,坚持自己的观点跟理论。
17、在众多弟子中,又属子贡最能言善辩,且对于经济领域很有天赋,处理事物很利索,最终孔子就在语言科目中,给予了子贡很高的成绩。
18、一部论语治人心,但在《论语》所言及的“仁”、“义”、“礼”、“智”、“信”、“勇”、“孝”等,能够遵从规律,恪守德行融汇贯通。
19、足很贯彻的说出,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个人若是不讲究信用,那么他在这个世界就无法立足。而诚信就是一个人的根基。
20、可见子贡把孔子比喻成天上的日月,因此不值得跟像武叔这样的人计较。后又有鲁国一些大夫吹捧子贡,说他贤于自己的老师孔子,这时子贡又谦虚的道:“夫子之不可及也”,还表示自己的一切是老师教出来到,岂能贤于老师。
21、据说,子贡十六七岁开始就拜入孔子门下悉听教诲,在学习多年之后逐参悟出一些经商之道,并且写成书册来受益后人,故此就被人们称为儒商的鼻祖。
22、孔子道:“那就扣除粮草储存吧,历来生而为人终需一死,如果没有百姓信任的话,那何以能有朝廷官衙的存在”。
23、正人先正己——做人之道最重要的是什么?
24、子贡以经商出名后,生活水平也随着变得十分奢侈,平时总喜欢乘坐一驾四马大车出行,前后均有随从奴仆相伴,排面非常到位,且十分拉风。
25、不忘初心,经世济民。
26、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7、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孔子认为,想富贵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但是,不是正义之法取来的富贵,还不如做个执鞭之士。富,指的是财产,拥有多少钱。显然,孔子不欣赏那些为了名节,把自己穷着,饿着的读书人。 贵呢,指的是自己的身份地位,在社会上的地位。人人都想富贵,都想通达。有一次,孔子发感慨说,颜回这么好的道德学问,居然连饭都吃不饱,觉睡得都不安稳;子贡虽然德行比颜回差一大截,跑去经商,却赚了不少钱。显然,孔老夫子是欣赏颜回的。孔子自己周游列国,经过卫国时,卫国国君赶紧请孔子面谈,商量孔子的薪水问题。卫国国君问:孔丘,你在鲁国拿多少钱啊?孔子回答:六万石。六万石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卫国国君居然连价都不还,一口答应下来。拿着这么高的俸禄,孔子居然辞官不干了。起因是卫国国君问孔子怎么打仗。中国文化一向是爱好和平的。孔子是什么人啊?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儒家文化的开创者,一听打仗,马上火了,说:如果您问礼乐,我还学过一点,至于打仗,我还不会。说完,立刻拎包走人。孔子年轻时放过羊,当过仓库管理员,没丢过羊,没算错帐,行行是状元。所以,当有人问,仁义和富贵,怎么选择?孔子彪悍的回答:当个守门人!所以,先做人,后做事,也是儒家文化的传统思想。
28、“先做人再经商”,一个人取得成功或赢得荣耀,也许值得欣赏,但一个人能够“讷于言而敏于行”更值得嘉许。孔子以一部《论语》,开创了中国文化无限延展的可能性。
29、文献《韩诗外传》也描述着:“子贡,卫之贾人也”。
30、事后,子贡恍然大悟,逐把诚信视为最重要的品德,故此钱财权势在必要时均可抛弃,唯独诚信不可以。
子贡关于经商的名言
31、如何运用《论语》孔子之“智”,“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等思想。
32、后来,子贡开始从政,一度跃入卫国官场,以儒家文化跟自己的政商之道,做到了相国职位。不仅如此,子贡还在鲁国当过高官,其喜欢还喜欢流连于各国经商。
33、而子贡赚了钱,很舍得拿出来经世济民,还给自己定下一些标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4、所以人们又把子贡称为经典的儒学商人,他一生都遵从先师孔子的教义,就算再有钱再受到权贵的欢迎,也始终坚持把道德摆在第一位,所以凡事义为先,然后再到财,故此形成“义利”。
35、子贡,他是春秋战国晚期的富商,又名端木赐,他是一名卫国人,在会做生意的同时文才又高,堪称是文财两得。而他的老师正是著名的孔子,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之中又属于最富裕的人。
36、后来,子贡的往来七国经商的同时就把儒家思想充分融入到生意经当中,其取之有道,乐于济民。在赚取大量财富之后,时刻谨记一条原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这成就了子贡暴富以后,经常乐善好施的好习惯。
37、这道理孔子同样教给了子贡,有一次,孔子对子贡日:“善施政者必须要有充足粮食储存,以及百姓的信任跟军备”,子贡不解,询问道:“如果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要减去一样,该怎么选择?”
38、据说他20岁就开始继承自家资产,成为一个头脑敏锐的贾人(商人),在经历几十年的商场摸爬滚打后,终凭借儒家知识跟经验,悟出许多经商之道。
39、子日:“那就除掉军备吧”,子贡道:“若是剩下的两者,还必须除去一样该怎么选?”
40、即使从事经商这个行当,也不会损害陶朱高义的声誉;就算倒卖增殖来获利,也无法伤害子贡贤德的名声。
41、擅长做生意的是子贡。
42、主要是子贡很懂得如何待人处事,并且能准确预测生意行情的趋势,观察哪国在战争,而商品那些会涨价或贬值等等。
43、端木指的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之一的端木赐,也是春秋时期人。端木赐是他的名字,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字——子贡。子贡不但是孔子的杰出弟子,而且经商有成,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从许多意义上来说,如今的商人确实应该视子贡为榜样。不过,该学习的不仅是子贡的经商才能,还有他博学的知识与仁爱的品德。
44、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孔子之“智”悟商道?
45、这些成功离不开子贡的4大经商理想,分别是:诚信、义利、仁和、乐施。
46、当时,鲁国有一个叫武叔的人就吐糟了子贡的诸多不是,还污蔑其老师孔子,此事传到子贡耳里,他就淡然的说道:“无以为也,仲尼不可诋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而仲尼为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47、回顾经典,《论语》思想的核心,就是如何做人。
48、回顾经典,习《论语》既要学做人,更可以融汇贯通学商道。
49、其所到之国,就连该国君主都敬重他三分,越国的勾践还曾亲自迎接过子贡的到来,并且邀请他一起用膳。
50、除此之外,他还喜欢参加各种民间活动,乐于助人,修桥补路,在政策方面给出很多建议以及资金援助。然而就算子贡在百姓心中是一个善良的贾人,但并非都没有敌人。
51、后来子贡察觉到各国的达官贵人们,很喜欢穿戴各种珠宝出街,并且慢慢形成了一种潮流趋势,因此他就到一些较为贫穷的国家,花费巨资收购原料,跟着开设珠宝作坊,然后把所生产的花销珠宝饰品销往其他国家,而有钱的权贵望族大多都愿意花大钱购买子贡的珠宝,从而使得他的财富越积越多。
52、子贡(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端木赐。东周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