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立志的警句出自哪部家训有什么启示
1、其中有一些著名的家训如下:1.勤俭持家,不做奢侈之事。
2、全书共分修养篇,学识篇,处事篇,成功篇四个部分,书目录如下:
3、具体来讲,张之洞家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5、什么也阻止不了进取的道路
6、①永矢勿谖:发誓永远不忘记。典出《诗经-卫风-考槃》“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7、《张之洞家训》是2009年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书,作者是邢东。本书并运用他本人修身、齐家、求学、交友等具体事例,将他们教导兄弟子侄成长的高妙策略,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有机结合,全方位地展现出来。
8、孝道尽责:要牢记孝道,孝顺父母长辈,照顾家人和社会弱势群体。
9、家训倡导的“重德修身”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注重家庭的道德教诲。晚清四大名臣家训系列丛书,就是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关于“家训”的内容摘录出来,并运用他们本人修身、齐家、求学、处世、交友等具体事例,将他们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长的高妙策略,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形式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
10、我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官居当朝一品,天下闻名,但依然谨慎小心,唯恐自己出错,不敢有任何放纵。你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了,应当亲身受到熏陶了,不要自认为是尊贵的公子,就随随便便,全不在意,这不是我对你的期望,你一定要谨慎啊。
11、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由清朝官员张之洞所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张之洞对于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包括齐家、报国、立业、修身等方面。其中,齐家是指要让家庭和睦相处,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报国则是指要有为国家做贡献的意识;立业则是指要有自己的事业目标;修身则是指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12、而今而后,速收尔邪心,努力学习,非遇星期,不必出校。即星期出校,亦不得擅宿在外。庶几开支可省,学业不荒。光阴可贵,求学不易。儿究非十五六之青年,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13、家训是:
14、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15、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16、答案为: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7、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18、3.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关心家人,敬爱朋友。
19、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0、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1、①亲炙:亲受教育熏陶。典出《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於亲炙之者乎?”
22、廉洁自律:做官清正廉洁,不贪污受贿、不滥用职权、不营私利。
23、致儿子书
24、“家训”就其本义来讲,就是对本家族子弟后代立身处事、持家治学的教诲,比如“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25、儿奉大人教诲,当尽力取法乎上,绝不敢枉道诡遇,以负大人。
26、————摘自张之洞五月十九日《致儿子书》
27、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扩展资料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8、——张之洞临终遗言
29、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30、年10月4日,张之洞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弥留之际,将以上话语嘱咐病床前的儿子们,看到儿子们熟记成诵,方才放心离世。这段话由其幕僚张曾畴聆听记录。在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中,该段话为“勿负国恩,勿堕家学,必明君子小人义利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含义与张曾畴记录相同。都是要求孩子们不要把钱财田产看得太重,而是要勤学修身,立志报国,分清君子小人,不能自甘堕落。
修身立志的警句出自哪部家训有什么启示
31、通津①为世用,明道守如珍②。
32、父母疼爱子女,总是无微不至,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身边。然而一定要让你出门求学,那是因为想让你用功上进,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做对国家有用的人罢了。
33、敬爱父母尽孝心
34、①通津:四通八达之津渡,比喻显要的职位。本句世传本为“通经”。
35、张之洞是清末民初中国近代化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的家训也被广泛传颂。张之洞共有16条家训,其中几条比较有名,主要包括:
36、兄弟之间不可因为争夺财产而闹不和睦,要立志报国,勤奋学习,树立良好的品格;与人交往的时候,要看清对方的品行,辨清君子小人,不能和小人同流合污。
37、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38、【译文】
39、②如珍:像珍宝一样。本句世传本为“儒珍”,此处采用张之洞嫡亲孙女张厚粲、嫡亲孙子张厚枚两位先生家传本记述。
4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1、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乱跑。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42、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能一日不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43、儿幸赖祖宗盛德,大人督教,得有今日,然衡文批卷之际,常凛凛自惧,恐有不足,上负朝廷,下负大人。
44、靠自己打开人生的大门
45、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46、儿虽才学不多,阅历不广,然必尽其力之所及,不敢一毫轻轻放过。
47、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民情不知,世事不晓,晋帝之何不食肉糜,其病即在此也。况汝军人也,军人应较常人吃苦尤甚。
4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9、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50、③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51、【解读】
52、【译文】父亲大人前一次来信训诫孩儿,说操守应当廉洁,办事应当谨慎,待人应当宽和,这真是大人的金玉良言。孩儿虽然不肖,却又怎么敢不永远牢记着您的教诲呢。孩儿侥幸依赖祖宗的盛德,大人的监督教导,能够有今天。然而衡量文章、批阅试卷时,自己常常感到凛然生惧,恐怕自己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对上辜负朝廷,对下辜负大人。所以,孩儿除了生员的考卷托付俊虞伯代为批阅外,童生的试卷,无论什么样必定要亲自检视批阅。遇到有怀疑的地方,也绝对不敢单凭自己的心意办事,必定要广泛地寻求资料,四处与人商议,得到它的详尽情况之后才做判断。孩儿虽然才学不多,阅历不广,然而必定竭尽自己所能,不敢轻易放过一丝一毫。
53、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
54、孩儿谨遵父亲大人教诲,自当竭尽全力按照高标准要求自己,绝对不敢歪曲道义,通过欺诈手段来得到机遇,以至于辜负您的期望。
55、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56、2.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不说空话。
57、汝尽力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58、大人恒言,文章为物,非以娱人,实以载道。又言国家设科举士,首重敦厚之士,有为之才,而非取靡靡者供奔走之役也。
59、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白话释义: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60、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修身立志的警句出自哪部家训有什么启示
61、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汝随余久,当必亲炙①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之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62、——摘自张之洞五月十九日《致儿子书》
63、要仁爱宽厚待人,遵守家法家规。要做到忠厚善良,报效国家。要有开放的胸怀,敢于担当,学以致用,以所学济世。要知晓世事规律,像守护珍宝一样守护中华传统美德。
64、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文章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65、仁爱:凡事要以仁为依归。
66、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
67、——摘自张之洞三月二十二日《致双亲书》
68、张之洞(1837年-1909年)是清末民初的官员和思想家,曾任湖广总督,因其治绩卓著,被誉为“湖广巨贤”。他的家训以“诚、孝、廉、勤”为核心,是以家庭为基础、强调家教的一部经典家训。
69、致双亲书
70、——摘自张之洞八月初九日《复儿子书》
71、父亲大人过去常说,文以载道,文章这种东西,不是写来供人取乐的。父亲大人还说过,国家设置科举考试选拔人才,首先看重的是那些品格敦厚的人士,有所作为的人才,而并不是选取那些萎靡不振的人用来劳役驱使的。
72、故除生员②考卷托俊虞伯代阅外,童生③试卷,无论何如必亲自检阅,遇有怀疑之处,亦绝不敢私心自用,必博访周咨,得其详而后已。
73、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74、4.学习不止,读书为先,修身齐家,以德为本。
75、教子警言
76、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77、你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成。不了解民情,不了解世事,晋惠帝才会说出“为什么不吃肉粥”的荒诞之语,他的毛病就出在这些问题上。再说,你是一名军人,军人应该比平常人更能吃苦。
78、先说结论论语12章与诫子书里的字和学有以下几种关系,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瑾的家书在诫子书当中,诸葛亮引用了论语当中孔子对他的弟子的教导,教导自己的儿子,一定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做人,切不可以做一个不诚信的人。
79、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80、你现在已经入学,就应该努力上进,要把军事上的奥秘全部学会。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
81、张之洞是清末时期的著名官员、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写过一本《张之洞家训》。这本书是他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传承家族文化而写的。其中包括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家庭教育原则、人生哲学等。这些家训内容深刻、具有启示性,被后人视为中国家训的经典之作。
82、《家兄》:修身立志出自家兄,就是我们要勤修身,立志去保卫国家。
83、②生员:明、清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
84、——摘自张之洞十二月初四日《致双亲书》
85、诚实守信: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诚待人,不撒谎、不欺骗、不抄袭。
86、致远:凡事要有远大的理想。
87、谦卑:凡事要抱着谦虚的态度。
88、大人前次训谕,谓操守宜廉洁,办事宜谨慎,待人宜宽和,此真大人金玉良言,儿虽不肖,敢不永矢勿谖①。
89、【注释】
90、——张之洞《续辈诗》
修身立志的警句出自哪部家训有什么启示
91、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92、这首《续辈诗》写于1860年(咸丰十年),张之洞及其兄弟后代均按照此诗起名,今天南皮张姓也多以此诗作为起名的依据。这既是子孙辈分的排行,也是张之洞对后代的期望与要求。他希望后代子孙能够以仁厚治家,以忠良报国,以学识济世,以操守修身,成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都有益的人。
93、从今以后,你要赶快收敛爱玩的心性,努力求学。不是周末就不必离校外出。即便是周末外出,也不许擅自在外留宿。倘如此,开销可大大节省,学业不致荒废。光阴极为珍贵,求学机会难得。你毕竟不是十五六岁的青年人了,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94、勤奋努力:要认真工作、努力学习,不偷懒、不浪费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