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格物造句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致指得到,获得的意思。格物致知指观察事物而获得知识。
3、格物致知,意思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出处是:《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用格物致知造句,
4、是格物致知吧
5、例如:1.在我们学校,有根据“格物致知”命名的“格物楼”和“格致楼”,意在让我们多探究事物的道理,获得更多的知识。
6、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8、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9、格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10、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11、田园陋室显清幽,
12、大道青当比发多俗向实那,
13、出自:《大学之道》礼记〔两汉〕
14、意思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15、“格物致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知识概念,被历代学者们重视、传承。
16、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17、成语例句:
18、成语出处:
19、这句话的意思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体察事物,体察事物之后,知识才能被自己理解
20、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1、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22、这个成语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致的意思是求得,获得。
23、氤氲当比发籁案上茶,
24、出自:西汉的戴圣《礼记·大学》。
25、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
26、指的是格一样东西,对他产生一定的知识,才能达到一定的知识。说明针对一样东西,需要将他视为对象并专注去理解他,才能有知识
27、[géwùzhìzhī]
2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9、格物致知局中人。
30、欲诚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