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的《中秋月》(其二)是一首五言绝句,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和人生变化的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释:
原文: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
译文:
```
明亮的月亮升上了寒冷的天空,
人们都说在这四海之内,月色是一样的。
但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
不是刮着大风,下着大雨呢?
```
解释:
圆魄上寒空:明亮的月亮高悬在寒冷的天空中。这里的“圆魄”指的是中秋的满月,“寒空”则形容夜晚的寒冷和清冷。
皆言四海同:人们普遍认为,在这一天,无论身处何方,都能看到同样明亮的月亮。
安知千里外:诗人质疑这种普遍认知的正确性,提出疑问:
不有雨兼风: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不是风雨交加呢?
这首诗通过对比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月亮和天气,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差异性的认识,以及对事物普遍性认知的怀疑。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尽管在同一时刻,人们可以看到相同的月亮,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变化无常。诗人以此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希望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