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
2、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家诫要言)
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增广贤文》)
4、原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5、首先我们要知道“子不教父之过”的出处和含意,《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含意是:小孩从小要教育学习,如果从小没有教养,这是做父母的过错。
6、从前,有个无恶不做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的死罪。
7、教育子女没有方法是父亲的职过,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你没教育好你的子女,没有正确引导他和教育培养他,所以就是你的过错人。生下来的时候谁也没有过错。
8、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9、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10、“子不教,父之过”是《三字经》中的名言,原句为:“养不教,父之过。
11、话说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带兵前线,前线粮草告急,便派人向大王求救,使者顺便去看望了子发的母亲,老人问:“士兵生活如何”使者回答:“还有点豆子,只能发着一粒一粒吃”。老人又问:“你们将军呢?”使者答复:“将军很好,每日有肉有饭。”后来大将军打仗胜利归来,但母亲紧闭大门不见,并派人告诉大将军:你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就算胜利了,功劳也不是你的。并给子发讲了一个和士兵同甘共苦的故事,大将军听后深受启发,向母亲认了错,母亲才让他进屋。
1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3、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14、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第一教育责任人是父母,我们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孩子有错误时要及时指出并加以改正,才能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15、出自《三字经》,节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6、故事(二)
1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增广贤文》)
18、教不严,师之惰
19、故事:(一)
20、子不孝父之过”的下半句是:“教不严,师之惰”。
21、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2、教不严,师之惰。
23、清朝的时候,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下了许多功劳,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人不服气,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瑶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儿,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他的学识把官给争回来。
24、子不教父之过真正意思是:养了孩子不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出自宋王应麟《三字经》养不教,父之教,教不严,师之惰。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
25、苟不教,性乃迁。没有教养的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己不愿接受教诲,一种是没有接受过教诲。不能用一种标准概括所有的情况。一个巴掌拍不响,
2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增广贤文》)
27、子不教,父之过的下一句是教不严,师之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好好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过错;不能做到严格要求学生,是老师的懒惰。这句话出自中国传统蒙学之一《三字经》,包含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28、《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29、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30、下一句是“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孩子没有教育好,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3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32、原文摘录:
33、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34、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
35、都在漫漫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只要你培养好,引导好,教育好,他就能成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36、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37、出自《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38、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增广贤文》)
39、临行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着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罪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40、按照通俗的解释,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
41、“儿不教,父之过是子女没教养,是父亲的过错。是有道理的,因为父于子接触密切,当儿子有错误时不及时的纠正,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没有教养的习惯,这句话是《三字经》三字经里的名言,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起决定的作用。
42、答案是子不教父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