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八狻猊(suānní),长得像狮子,生性喜欢庙堂里的袅袅青烟和晨钟暮鼓,於是,它就成了佛座和香炉腿上的装饰物。
2、老五狻猊(suānní)
3、老七:狴犴(bì’àn),又名宪章,传说中的兽名。形似虎。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
4、狴犴(bian),形似虎,头顶有独角,有威力,故立于狱门或衙门两侧。
5、除了以上列举的神兽之外,一些其他神兽往往也被当成九子中的成员,比如只进不出,守财有道的貔貅(píxiū),比如经常被雕刻在古建筑大门上,用以看家护院的椒图(jiāotú),再比如能吞万物大胃王饕餮(tāotiè),不过在一些其他的记载中,饕餮也被当成四凶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原因,还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多样,不同典籍中的记载存在出入。
6、“犴”,现代汉语规范三级字,普通话读音为hān、àn,最早见于楚系简帛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犴”的基本含义为驼鹿;引申含义为古代乡亭的牢狱,如犴狱。
7、老二螭吻(chīwěn),头像龙,没有角。它喜欢爬在屋脊上,张大嘴巴望着天空。后来,人们就把它塑在了殿堂房脊的两端,所以,中国式的建筑看起来是很威武的。
8、“犴”的基本含义为驼鹿;引申含义为古代乡亭的牢狱,如犴狱。
9、狍犴的读音:páoàn。
10、囚牛(qiú'niú)睚眦(yá'zì)嘲风(cháo'fēng)蒲牢(pú'láo)狻猊(suān’ní)赑屃(bì'xì)狴犴(bì’àn)负屃(fù'xì)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11、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
12、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装饰于门的铺首衔环。
13、饕餮,贪食好饮,被镂在鼎爵食器上。另外还有说嘲风、囚牛、负屃并非九子,取而代之的则是:饕餮(拼音:Tāo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还有一说,饕餮是人首羊身的凶兽。蚣蝮,应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桥柱、建筑上滴水的兽形。椒图,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扩展资料:传说:龙子传说还得从叶公说起。龙子和龙一样,也是不断发展、沿革逐渐形成的。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龙子的昆仲数目是取得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龙承九子,子子不同。这是自古以来众所周知的,但它们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这还要从刘伯温说起。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老大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14、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15、"犼"读音:hǒu
16、狴犴[bìàn]
17、老二睚眦(yá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18、又名宪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图像。
19、老三蒲牢(púláo),大声吼叫起来,声音能传得好远好远。人们发现它有这么一副好嗓子,就把它铸在了钟钮上,每当人们听到那悠长的钟声,就会想到这是蒲牢的功劳呢。
20、第一个名字生僻的异兽叫鵸鵌,读音是:qitu,在古籍中,鵸的解释是特异、稀罕的鸟,而鵌的解释是路边的鸟,通“涂”字。
21、《天禄识余·龙种》中的神兽。形似虎,平生好讼,有威力,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
22、“獬”,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xiè。“獬”的基本含义为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曲直,见有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
23、睚眦[yázì]
24、狴犴拼音:bìàn
25、老五名叫饕餮(tāotiè),从小贪吃,经常抱着三脚青铜鼎大吃大喝。后来,人们干脆把它铸在鼎上,让它天天大饱口福了。
26、赑屃(bixi),形似龟,好负重,为石碑下的龟趺。
27、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
28、老四狴犴(bì’àn),长相凶猛,爱管事。古人就把它的像刻画在牢狱的大门上。监狱里的囚犯和强盗看见它,就会吓得胆战心惊。於是狴犴当起了看守。
29、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为钟上的钮。
30、明清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根据中国古代见之于史册的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少量传说证实,它的出现晚于大部分神兽、凶兽乃至瑞兽,是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怪物。
31、老二:睚眦(yá'zì),龙之二子,龙身豺首,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杀好斗,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俗语说: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睚眦便成了克煞一切邪恶的化身。
32、老大:囚牛(qiú'niú),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33、老九: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古建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兽,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俯视人间,真有点“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味。
34、老四:蒲牢(pú'láo),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传说中的龙生九子的老四,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35、老大叫赑屃(bìxì),长得就像一只大乌龟。它是一个大力士,喜欢驮沉重的东西,所以它承担了驮碑的任务。可是后人不认识它,还以为是乌龟驮石碑呢,其实,它就是老大赑屃。
36、狻猊(suanni),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
37、赑屃bìxì狴犴bì’àn蒲牢púláo囚牛qiúniú椒图jiāotú螭吻chīwěn狻猊suānní睚眦yázì饕餮tāotiè
38、6.老六椒图(jiāotú),形似螺蚌,性情温顺,常见于大门上,衔环守夜,阻拦小人,是求学,求子,升职的保护神;
39、第四个名字生僻的异兽叫鯥,读音是:lù,出自《山海经.南山经.柢山》。它是一种鱼,但是却能栖息在山坡上,它的形状像牛,但是却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并且有翅膀,翅膀长在胁骨上。它的声音奇特,像牦牛一般。传说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痈肿疾病。
40、九龙子即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的九个儿子,每个都不成龙的形态,而且各有所长。龙的九子分别是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历史渊源:
41、“狍”,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páo,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狍”的基本含义为鹿一类的动物,比鹿小,毛夏季栗红色,冬季棕褐色,雄的有分枝状的角、肉可食。
42、老六蚣蝮bàxià,长得像老虎,喜欢爬在水边玩水。于是人们就把它雕在桥头、泉边,让它玩个痛快。老七睚眦(yázì),生性好斗,杀气腾腾。因此,古代的武士们就把它装饰在刀剑的柄上,让它口衔大刀、宝剑,那凶猛威风的样子,敌人看见能不害怕吗?
43、狻猊[suānní]
44、老大囚牛(qiúniú),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45、龙生九子的名字
46、老三嘲风(cháofēng)
47、饕餮读音:tāotiè
48、ànxiè
49、老二睚眦(yázī)
50、狍:鹿一类的动物,比鹿小,毛夏季栗红色,冬季棕褐色,雄的有分枝状的角。肉可食。
51、第三个名字生僻的异兽叫猼訑,读音是:bódàn,出自《山海经南山经》。它们样子像羊,但是却有着有九条尾和四只耳朵,而且它的眼睛却长在背上。传说取它的皮披在身上,就能不知畏惧。除《山海经》的记载之外,郭璞在《图赞》里也曾说:“猼訑似羊,眼反在背。视之则奇,推之无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
52、狴犴(读音:bìàn),又名宪章,传说中的兽名,形似虎,龙九子之一,排行第七。
53、吼读音:hǒu
54、"饕餮"读音:tāotiè
55、老大囚牛(qiúniú)
56、3.老三狴犴(bì’àn),形似虎,有威力,生平好讼,常见于古代牢门之上,震慑囚犯,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是辨明是非,伸张正义的神兽;
57、睚眦(yazi),性好杀,为金刀背上龙吞口。
58、最小的儿子叫椒图(jiāotú),样子像螺蚌,这老九生来性情孤僻,每天守在家门前,好像不允许任何人来打扰。
59、老三:嘲风(cháo'fēng),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
60、'狴犴“读音:bìàn"犼"读音:hǒu"饕餮"读音:tāotiè狴犴拼音:bìàn狴犴又名宪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图像。狴犴既是牢狱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此外,上虞市上浦镇冯浦村还有"狴犴龙舞"的文化习俗,颇具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吼读音:hǒu明清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根据中国古代见之于史册的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少量传说证实,它的出现晚于大部分神兽、凶兽乃至瑞兽,是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怪物。饕餮读音:tāotiè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爪,大头大嘴。性格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见于青铜像。为缙云氏之子而非龙九子(传说中是龙五子)。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61、睚眦,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二子,豺身龙首,为龙和豺所生。
62、老六:赑屃(bì'xì),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63、老四狻猊(suānní),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64、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爪,大头大嘴。性格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见于青铜像。为缙云氏之子而非龙九子(传说中是龙五子)。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65、第二个名字生僻的异兽叫颙,读音是:yóng。它们形状像一般的猫头鹰,但是却长着一副人脸和四只眼睛和两只耳朵,它们的叫声听起来就像是“yóng”一样。它们生存在令丘山,一个荒芜且充斥这野火的地方。《山海经》记载,颙一出现而天下就会大旱。
66、“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67、老五:狻猊(suān’ní),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68、狴犴既是牢狱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此外,上虞市上浦镇冯浦村还有"狴犴龙舞"的文化习俗,颇具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69、'狴犴“读音:bìàn
70、螭吻(chiwen),形似兽,性好斗,为屋上的兽头。
71、狴犴又名宪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图像。
72、老五饕餮(tāotiè)嘴馋身懒,好吃好喝,常见于古代烹饪鼎器上,夏商青铜器便可见饕餮纹,为有首无身的狰狞猛兽,是品尝美味,鉴赏佳肴的“美食家”;
73、在现代汉语中,“犴”还表示狴犴。
74、老六赑屃(bìxì)
75、老四蒲牢(pǔláo)
76、《龙经》有云:"狴犴好讼,亦曰宪章。"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77、páoàn
78、老八:负屃(fù'xī),似龙形,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79、犴:哺乳动物。驼鹿,一种大型鹿。角横生,成板状,分叉很多。产于亚寒带针叶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