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2、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3、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元·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6、"与君三伏月,满耳作潺湲。"――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唐·白居易)
7、美哉今夕睡,凉意已浮浮。
8、城内山村都一样,人影寂寂在乘凉。
9、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10、七月坐凉宵,金波满丽谯。容华芳意改,枕席怨情饶。
11、锦字沾愁泪,罗裙缓细腰。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3、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14、气含凉夜早,光拂夏云收。助月微明散,沿河丽景浮。
15、六月近秋,渐渐伴着瓜果的成熟,个中翘楚便是荔枝,所以六月又称荔月。
16、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17、旧历六月的别称有很多,例如:伏月、荷月、焦月、溽月等等。
18、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19、前庭一叶下,言念忽悲秋。变节金初至,分寒火正流。
20、《夏夜追凉》
21、而象伏月的诗句例文就有:
22、《六月雨》仇远•元
23、"雨洗三齐中伏月,乖龙连夜起云门。"――和元伯中伏夜雨南洋河水泛(宋·黄庶)
24、《七月闺情》年代:唐作者:袁晖
25、七绝·六月太阳
26、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27、行晴坐雨荷天休,天地中间独享秋。
28、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29、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30、屋漏忙移坐,泥深懒出游。
31、《省试七月流火》年代:唐作者:敬括
32、太阳六月舞红绸,来到蓝天瞎晃悠。
33、蹙蹙四方瞻靡骋,愁心如醉懒新篘。
34、太阳下地冒金光,蒸烫青天热气扬。
3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36、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37、烧烤烟熏新伏暑,浑身似火煮村庄。
3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9、因焦月的焦体现的是干热爆晒,溽月的溽体现的是潮湿闷热,听起来都不算很雅,因此也少见于诗文。
40、淡日凉风满衣屦,甘霖薄暮悦田畴。
41、六月通常称:荷月、伏月、焦月、署月、烦暑、溽月、精阳、遁月、荔月等等。
42、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43、阳光明媚六月天,太阳如火在烧天。
44、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
45、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46、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晋·欧阳建《临终诗》
47、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48、热透山乡村内外,农哥汗水满身流。
49、晴天历历供峰屿,烟雨蒙蒙护岛洲。
50、荔粒精津妃子笑
51、宋代:杨万里
52、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53、《六月雨十一首》许月卿•宋
54、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5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56、出自清代王士祯的《红桥游记》
57、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58、炎炎署月拒萧荷
59、骤雨忽终日,高田知有秋。
60、只有农哥浑不惧,顶阳雨汗醉耕种。
61、斜风驱溽暑,平地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