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来结尾: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2、祝愿我们早日活出心中的自己!
3、在意他人评价,是好面子的突出表现,这是中国文化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人们在交往中,会重视他人的看法和感受,通过各种印象管理策略来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维护自己的面子。
4、第一步,看到自己;
5、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心理行为。从性格的差异性中,我们可以大概率地看出:存在这种心理行为的人群中,中国人比欧美人严重。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严重。小心谨慎的人比粗心大意的人严重。
6、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我们产生了某种的行为,然后通过外部会对这种行为的反馈进行纠偏。
7、因为人有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自我认知来源途径有三个:
8、首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心理行为。从性格的差异性中,我们可以大概率地看出:存在这种心理行为的人群中,中国人比欧美人严重。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严重。小心谨慎的人比粗心大意的人严重。
9、从自我观察认识自我
10、许多人内在的情绪和感受是从来没有被看见过的,包括他们自己。所以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学习自己看见自己。这个步骤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情绪来临时,什么也不做,只是深呼吸,安静下来,然后试着去分辨自己的情绪分辨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刚才的情绪是什么?烦躁?自卑?愤怒?”。
11、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它是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交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
12、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都是好人
13、第二步,认识自己;
14、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因为赏罚教育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过度的赏罚教育之下,会导致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如果没有惩罚,我也可以做坏事,很明显这是不正常的想法。
15、当我们可以分辨得出内在的情绪和声音时,就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和自己对话。“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情绪,我希望得到什么?”“为什么我希望得到这个?”“为什么我需要他的肯定?”总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问自己现在追求的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我们就可以更加看清自己。当对自己有了可观的认识后,我们面对别人的评价时就不会那么的盲目那么的激动。
16、从生理角度,因为物种进化是择优而选,基因是被优秀传递的,每个人都是父母最好的基因而选择的结果,渗透到血液里的优秀,是渴望被别人看到与称许的。
17、这种印象管理的策略,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维护在重要他人面前的形象,一方面代表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地位。
18、大家好,我是张迎军心理咨询师。作为一名心理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想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对您所帮助。
19、人类遗传有获得别人尊重的动机需要。
20、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想讨好别人,想通过别人的看法来证明自己。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的话就是你还没有接纳自己。
21、在这种自尊动机驱使下,就会出现注意别人对自己评价的现象。
22、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方面。其中的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和自我价值的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23、问题来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办法改善吗?
2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主要通过观察或模仿的方式来学习。
25、从心理学角度,马斯洛定律说,因为人有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在追求自己想要的过程中同样希望被别人看到与认可,可能我们敬仰或崇拜的人说一句赞许的话,我们就会高兴很久,可能这么说感觉自己像个孩子,喜怒哀乐太受外界影响,说这话的本身就是伪话题。
26、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样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背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和我们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有关。自我价值感是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身的价值。过于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常常是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别人说我好我就是有价值的,如果别人说我不好我就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价值感,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所以对这些人来说,被别人说不好就等于抹杀他生存的意义。别人的评价变成了生死攸关的事儿,当然会非常的在意。
27、那么这种状况有办法改善吗?答案是肯定的。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从“在乎别人看法”到“不那么在乎别人看法”的转变,当然,这个过程也不会一蹴而就,是需要一点一点来改善的。
28、两个角度来分析~
29、从自己行为结果观察自己
30、这主要跟儿时的经验相关,特别是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儿童在发展早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后逐渐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得到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反馈,才形成并发展起自我价值感。因此,自我价值感是在个体与周围人及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后天产生并逐渐建立发展起来的。著名心理学专家HaleS等认为,由于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最频繁和最密切的社会基本单位,儿童的内在自我价值感主要是通过父母及其他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密切的、频繁的、广泛的互动而形成的。而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很少获得过父母“无条件的爱”,即“无论我做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是爱我的”。在很多人小时候,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和自己的外在表现息息相关的,比如:“如果我考了第一名,那么我就是个好孩子,我的父母就会爱我;如果我考砸了,那么我就是个坏孩子,我的父母就不再爱我了。”因此,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我们一直都陷入在好孩子和坏孩子的评价中,我们一直被这样外在的评价束缚着。虽然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在过去的经历中,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建立内在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儿时的习惯被沿用至今,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且更为可怕的是,成人的世界更为复杂,很多时候事情是没有评价标准的,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下一个行为会得到怎样的评价,这种失控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恐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莫名烦躁恐惧的部分原因。
31、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1971年提出社会学习理论。
32、为什么有那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呢?
33、当人认为不太容易自我观察时就会更倾向于他人看法。
34、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创造出不同的世界,决定我们是否成功的,不是能力和天赋,而是在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当中你选择了哪一种。
35、社会学习论同样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节作用。班杜拉认为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36、我们很多时候做事情是没有一个标准的,我们不知道别人会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这种失控的感觉将会给我们带来恐慌,很多人会焦躁不安,恐惧的原因就是这。
37、答案当然是有的。从“在乎别人的看法”到“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的转变是有很多一部分人经历过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当然这个转变的过程是需要一点一点来改变的。
38、第三步,接纳自己。
39、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呢?
40、从他人反应观察自己
41、简单来说,我们认识自己后,会发现自己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我们陷入在自己的缺点里不能自拔,那么就变成了自卑,不利于后续个人的成长发展。关于自我接纳也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来分享。
42、人们都是以自我为基础来认识世界,听到声音的大小,饭菜的甜淡,我们说声音太大,饭菜太咸,是声音和饭菜通过我们的感觉系统,让我们感受到声音大和饭菜的咸。我们通过心理功能来认识客观世界,在脑海中织构了认识的世界。居住在陆地的人看到向往已久的大海,会发现大海跟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古代人的宇宙观念跟客观现实更是相差甚远。
43、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心理学上称为“焦点效应”,是高估外界对自己关注程度的心理现象。因为觉得很多人都在关注着自己,所以就判断其他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初始的焦点效应或许不那么清晰,但经过反复暗示,我们似乎就认定了事实。事实上人都是自我的。要客服这一想法的阻碍,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来改变认知,或者不妨做个实验,在你认为被关注颇多的事情上,询问周围人的看法,对自我认为的关注度和周围人反馈的关注度打分,对比差距,通过暗示来消除这一影响。
44、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有这样困扰的人通常都是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们善良、在意别人的感受、内心敏感、感情丰富。然而,他们也很难建立真正和谐深入的人际关系。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在沟通中顾虑太多,显得优柔寡断畏首畏尾;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很怕做错说错,于是干脆不做不说;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惧怕太过于靠近另一个人,错失了许多机会。
45、我们这一辈子不一定能成为什么大人物,干成什么大事业,但是你千万要知道自己活着是干嘛的,活着的意义。自己选择的路,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努力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别人再怎么议论你,我们不可以用心去感受,用耳朵听就好了。嘴角微微上扬,泯然一笑也是不错的。
46、现实生活中好多人都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认可。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能够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心理学上,希望的到他人认可,称之为认可欲求。
47、杨国枢认为,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也就是和自己有密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比如家人、朋友、邻居和同事等,而西方人重视的他人是概括化他人,也就是一般的人也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和薪给方式产生影响。
48、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有明显的心理特征。喜欢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向他人证明自己,让别人认可自己。自信心不是确立在自己身上,而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才会变得自信。不敢挑战自我,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做错了事而被别人看不起。于是说话、做事,考虑最多的就是,领导是怎样评价我的,同事是怎样看我的。完全活在他人评价的阴影当中。
49、是人性的使然,我们希望被看到,被听到。并不是领导喜欢“拍马屁”的,是所有人都喜欢,我们在意他人的目光,因为那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到自己,我们认为的好的,不好的,促使我们去提升、进步;当然也会怀疑自己,是否自己哪做的不好,是否自己太敏感,令自己懊恼。
50、毕竟人是社会动物,自己的行为都会思考是否与社会匹配,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知道他人对自己看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