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从兴起到高潮再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根据提供的信息,非主流文化大致在2007年开始流行,并在2008年达到巅峰。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非主流文化在2011年左右开始被“文艺小清新”等新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到了2012年以后,非主流文化开始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精致和内敛的文化形式,如“慢生活”、“复古元素”和“新民谣”。
非主流文化之所以逐渐消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文化替代:
随着“文艺小清新”等新文化形式的兴起,非主流文化的张扬和个性表达逐渐失去了市场。
社交媒体的转变:
随着社交媒体的演变,非主流文化在博客园、QQ空间等平台上的发声机会减少。
互联网形态的变化:
2014年后,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和新兴互联网形态的出现,非主流文化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但已不如之前那样流行。
主流文化的融合:
非主流文化的元素逐渐与主流文化融合,导致其特色和影响力减弱。
个性化需求的减少:
随着社会对个性化需求的饱和,非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个性表达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非主流文化在2012年以后开始逐渐消失,并被新的文化趋势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