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以农业为生。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因此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2、血缘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人和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慢,那么血缘关系的作用就越强。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你的出身就已经决定了你的一生。
3、在乡土社会里不使用文字是因为面对面的来往是直接接触,不需使用文字。
4、第8章:
5、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费孝通
6、《乡土本色》作为《乡土中国》的第一章,对全书内容具有统领性作用。“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家乡。“本色”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性质或品质。“乡土本色”可以理解为“家乡的本质”“家乡的特点”。结合首段文字看,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中国社会”。作者在首段提出了全书的核心观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即中国社会的本色是乡土性的。
7、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所以中国人分外感觉到世态炎凉---------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而变化。----‘己’为中心,是一种自我主义
8、乡土社会的文盲多,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即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9、中国传统社如么却觉向了后如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为了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多家作下。----费孝通
10、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费孝通
11、在很多人眼里,乡巴佬最大的问题就是“隐私”,比如“自己门前扫雪,不为别人的房子霜冻担心”;爱占小便宜,不为别人的事操心,现在屡遭诟病的腐败问题可以归结为“隐私”。
12、社会中人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
13、在差序格局中,公与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为“公”的。
14、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以土地为本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率极低,从而导致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长大,代代相传的社会习俗指导着他们的行为。
15、作者认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中国拥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乡下人”(农民)才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社会的结构特点又使农民与土地密不可分。从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言,乡村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中国农民因现实的需要聚村而居。
16、发生于社会冲突之下的横暴权力,以及发生在社会合作过程当中的同意权利,在这一章费老又引入了教化权利。因为中国的乡土社会显然不是冲突性的专制统治社会,也不是把每个人都当成相同分子的现代社会。
17、千年以来,大多数人要靠土地活着,熟悉了解土地,什么地应该种何种作物,这块地能产多少庄稼,对于这些乡下人在行。
18、词不一定要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
19、《乡土中国》第一章的开篇阐明了作者一个重要观点,“中国基层是乡土性的。”
20、所以书中有这样一句,“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这是一句发人深思的话,
21、“基层”就是最底层,底层往往代表绝大多数的人,“乡土”是什么?乡下人,农村人,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为乡下人。
22、第4章:
23、地方社会秩序不是自发的。并不是说在一个很少有人听说过对方的小国里,无论老死,秩序只能靠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来建立。秩序的建立必须靠外力来维持。在法治社会,当然是国家权力,而在传统的地方社会,则是依靠“礼”。
24、“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
25、情绪是一种刺激性反应,一种心理紧张,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兴奋。如果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重复而变得固定,那么身体就不会有紧张。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感情是破坏性的、创造性的。感情往往发生在尝试新的反应和阻碍旧的反应。感情的发生会改变原来的关系。
26、权力,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在社会冲突方面,即一部分人统治和压迫另一部分人,统治者驱使被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社会有不同层次,和国家都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这种权力可以称之为暴君权力。
27、第9章:
28、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有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29、农民以土地为生,土地在他们心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孩子临行之际,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意味着对故土故国的眷恋,意味着浓厚的乡土情结。
30、第3章:
31、聚村而居的居住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使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而村落内的人又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因时间而熟悉、因熟悉而信任、因规矩而自由的关系;人对自然物的认识也是从熟悉中获得的一种个别的经验性的认识。
32、在农村社会处理案件中,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这个孩子从小就不是好事”。这样的判断标准显然不利于区分是非。长辈在处理案件时往往有道德上的考虑。现代法律给人的印象是道德因素越来越被排除。法官只能按规定审理案件。法律只是一种工具,中立,不起道德判断的作用。
33、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乡土本色这篇文章里面第三段,奶奶之所以要给作者一包泥土,表达了乡下人浓重的乡土情结,和对土地的珍视。
34、与人交往的原则是个别化原则,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动的规则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35、第13章:
36、第10章:
37、社会的结构架构(人伦)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构所做的事。
38、而这乡土性则带个有三方面特点。乡土社会是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39、乡下人的收入来源靠什么?这个问题毋庸置疑,是“土地”。
40、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41、《土地的誓言》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
42、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费孝通
43、在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44、作品思想
45、在以城市为主导的语境下,我们会嘲笑乡下人是“愚”的,比如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的喇叭声显得手忙脚乱。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不明白怎么应付汽车,但这只是知识问题,并不是智力问题。如果这样的嘲笑成立,那乡下人同样可以嘲笑城市人。
46、中国人的道德和法律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平,客观的尺子。它可以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谓双重标准。----费孝通
47、------从时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需要
48、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孝通
49、一、乡土本色
50、四、差序格局
51、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费孝通
52、家庭的概念在人类学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出生社区。亲子(Parent-child)指的是它的结构,生殖指的是它的功能。从生育的角度看,抚养孩子的目标终将结束,家庭的功能是暂时的,而国家和学校的社会功能是长期的。
53、《乡土中国》内容概括
54、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每家所耕的面积小,小农经营;二是在需要水利的地方,需要合作灌溉;三是为了安全;四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
55、村落间关系是孤立的、隔膜的——地方性限制——“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即礼俗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法理社会。
56、文化传承时间上的阻碍:个人的今息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解决时间阻隔依靠概念,也就是词。
57、第11章:
58、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的过程。----费孝通
59、第12章:
60、第5章:
61、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费孝通
62、基于对中国社会乡土性形成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作者在尾段对乡土社会的发展命运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乡土生活中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会逐渐产生弊端,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63、想到生活方式,下意识会考虑熟悉的事情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方面发展。
64、第7章:
65、-------从空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需要
66、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学习能力。他可以学会不受生理反应的控制。所谓学习,就是在人出生后,建立一种行为模式,改变本能方式的过程。学习的方法是“学习”。学习是指一次又一次地做事,使一个人习惯于一种新的做事方式。学习就是打破个人知识的现在和过去的鸿沟,现在和过去的桥梁是记忆。
67、第一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
68、第6章:
69、道德是指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在这一章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群体道德和私人道德。费劳把西方社会称为群体模式,把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差异秩序模式。不同的社会结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
70、在该书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71、不同的社会格局构成不同的道德体系:西方-----游牧经济----团体格局------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者”Minister-----------如果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者就失去了的资格。
72、再论文字下乡
73、土地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才换来的发展和进步,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土地都是农民的根,土地上孕育了我们需要的粮食作物,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时代农民,我们是农业大国,主要的是农耕文明,而土地就是第一生产要素,因此重视土地的重要性
74、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有许多是靠种地生活的,我们血脉里无可避免的遗留了他们的思想、观念。
75、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它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它是祖国完整版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76、第2章:
77、二、文字下乡
78、五、维系着的私人道德
79、权力的性质有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利,以及在第11章“长老统治”中提到的教化权力(或称之为长老权力),本章费老又提出了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时势权力和长老权力不同,它并不是依据传统的有效性,它是由社会变迁的时势所造成的,故名时势权力。
80、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费孝通
81、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人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记忆是多余的。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
82、乡土中国各篇主旨学术观点,也就是说明了各省份各民族之间的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展现了各民族的才艺表演,还有各民族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我们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也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精华。展现给观众朋友们都是很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