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代〕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逄蒙手持宝剑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5、人们常说的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鹊桥相会;传说后羿娶的妻子就是美丽的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6、中国的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但有很多的名著和诗词歌赋,更是有很多的神话传说。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想象力了。情节生动,还环环相扣。神话故事靠的是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没有一定水平是怎么也创作不出来的。我们来看看上古七大著名神话:除了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其他五个都是什么?
7、刘禹锡的诗
8、夸父逐日:夸父追赶太阳,疲倦时喝干了黄河和渭河的水,临死时手杖化作桃林,为追寻光明的人继续解渴。
9、精卫填海:炎帝的女儿去东海游玩,不幸淹死在海里,于是灵魂化作一只名叫“精卫”的乌鸦,每天衔一点树枝、石子来填东海,想把海填平。
10、除此之外还有盘古开天辟地:宇宙混沌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醒来时看到了,就拿斧子将其劈开,轻的上升变成天,重的变成地。
11、女娲补天:女娲炼五色石头补天,补好后又竖起了四根擎天柱,彻底的解决了天塌下来的后顾之忧。
12、九曲黄河万里沙,
13、《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1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5、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6、:浪淘沙·其一刘禹锡〔唐代〕
1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8、所以,之所以嫦娥要变成蟾蜍,反应的是时人对不死的观念。嫦娥已经吃了不死药抵达永生的境界,而时人对不死的想象,一是要去往与俗世不同的另一个空间,二是透过改变形体来表明其不死的事实.
19、大禹治水:尧的时候,鲧九年都没有治水成功,他用的是填堵的方法,结果被杀。后来他儿子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了,舜禅位给禹。
20、:陋室铭刘禹锡〔唐代〕
21、:秋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代〕
22、先来说第一个,那就是吴刚折桂。这个故事想必有很多人也听过,相传在月宫之上有一个人叫做吴刚,他曾经是汉朝人,而在之后跟随一个仙人修道并且来到了天界,但他在天界犯下了一些错误所以说当时的仙人就把他贬谪到了月宫,每天都要前去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此来表示惩罚,而这颗桂树生长的很是繁茂并且很高,而在每一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都会立即合拢所以说吴刚就年复一年的在这里砍树!
23、嫦娥奔月是我国上古神话之一,类似的故事还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羿射日、涿鹿之战、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吴刚伐桂等。上古神话故事表现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在后世仍然具有文学意义,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是中国神话体系的基础。
24、现在我们都知道天狗吃月亮其实是一种月食现象,而在古代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也编出了一些相关的传说故事。比如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善良的公子,却有一个恶人母亲。这位暴戾的母亲为了捉弄和尚而做了一件坏事,被玉帝罚入地狱。这位公子非常孝顺,为了救母亲打开了地狱之门,然而却将恶人全部放了出来。这位被救出的母亲冲上天庭不但要吞掉太阳,还要吞掉月亮,但是她却惧怕锣鼓或者爆竹的响声,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只要遇到月食的现象就叫天狗吃月,而且要鸣鼓或放鞭炮驱赶。
25、愚公移山:快九十岁的愚公想要把门口的太行山和王屋山移开,智叟劝谏,愚公说自己虽然快要死了,但是子孙是无穷的,天帝被感动后移走了两座大山。
26、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逄蒙看到了。
2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8、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0、相传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亮上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31、也就是说,人们的永生想象是不断发展的,道教那种肉体不死的观念是非常后起的,前一阶段是羽化升仙,即变成鸟人而不死,最靠前的则是透过形体的转化而不死。
32、浪淘风簸自天涯。
3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34、女娲造人:女娲一个人很孤单,就仿照水里自己的倒影捏泥娃娃,取名为人,捏的速度太慢,就拿藤条和泥浆甩泥娃娃,于是人类就布满了大地。
35、第一:盘古开天。在古时候,天地是合二为一,不分彼此的。有个巨人叫盘古一直处于沉睡的状态,有一日他苏醒后,觉得到处混混沌沌的很不舒服,就用他的斧头开始劈天。这样一来,清气上升为天,浊气变为土地。盘古觉得很有意思,就一直不停地劈。天就一天一丈地升高,地就一天一丈增厚。盘古停不下来了,最终累死了。他的身体变成了河流和山川,以及花草树木等等。这就是最初的世界形成了。
36、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仓喆造字,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伏羲画卦,雷泽华胥,西圣王母,北溟鲲鹏,千年应龙,羲和御日,常羲沐月,吴刚伐桂,共工触天。
37、刘禹锡的诗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38、第二个,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漫游月宫,相传当时的李隆基与申天师以及道士鸿都一起中秋望月,而当时的唐玄宗就突然兴起漫游月宫的念头,于是当时的天师做法三个人就一块起兵青云到了月宫,但宫外有守森严,他们这种凡人是无法进入的,而只能够在外边俯瞰长安皇城,而在此知己,当时就听到了仙声悠悠,而这也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个神话故事,也能够说明古人对于月宫的憧憬以及对中秋节的爱慕。
39、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和它类似的的故事有:
40、如今直上银河去,
41、有吴刚伐桂
42、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是神话民间故事。类似的还有很多: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苍天、女娲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卫填海、孟姜女哭到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说、牛郎织女、沉香救母、八仙过海、大禹治水、伏羲出世、吕洞宾卖汤圆等等
43、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44、天狗吃月亮
45、关于中秋节的民间传说,除了嫦娥奔月还有这个。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4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8、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49、后羿射日: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旱灾严重,后裔就奉天帝之命下凡射去了九个太阳,从此百姓安乐。
50、盘古开天,鸿钧合道,龙汉初劫,女娲造人,巫妖对立,后土化轮回,三清立教,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文王做周易,老子出涵谷,牛郎和织女,董永与七仙女,八仙过海,活佛济公,凑凑字数,看看就成
51、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52、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53、神农尝百草:神农是医药和农业之神,他亲自尝草药,一天中过70次毒,最后命丧于断肠草之毒。
54、第二:女娲补天。盘古开天以后,整个世界变得鲜亮起来。但是有个叫女娲的神仙觉得这世界太安静了,就用泥土捏了一些小人,在太阳的晾晒下,这些小人都有了生命。后来因为下雨,在搬运小人的过程中有了些损坏,就变成了后来身体不太健全的人。再后来,天上出现了一个洞,女娲又练出了七彩石用来补天。
55、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56、上古神话中有许多死亡变形神话,如精卫填海、帝女之尸化为媚草、鲧化黄熊(一说三足鳖)、颛顼化为鱼妇等等,这反映了先民最初的死即生观念,即通过变形来化解死亡。
5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58、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9、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60、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