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2、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3、据修辞:
4、(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5、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6、表示句子内部停顿的句中点号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
7、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8、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扬州中学朱学慧
9、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10、(3)句尾标志词
11、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12、而在上古,句式结构简单,一般是四言、五言,而且也是依靠韵脚来进行句读。同时,楚辞之类的长短句,句式虽然不整齐,但是中国人极其爱使用排比、对仗的修辞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这种方式的句读方法在骈文、赋中特别明显。
13、(2)修辞句,找特点
14、摘 要:朗读长句时,难免会遇到中间断句的问题。由于句子长,无法一口气读完,往往有急促或断续的现象,结果句子被读得支离破碎,不够连贯顺畅。
15、比如诗歌词牌,诗是韵文,那么找到这篇诗文的韵脚,断句的位置自然就出来了,如果是近体格律诗的话,对字数长短、句数都有严格限制,这种句读方法是非常容易的。
16、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者,……也”、“为……所”、“不亦……乎”等,这都是独立而完整的句子,句读清晰。
17、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18、掌握中心思想永远是最重要的,不管是阅读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19、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20、而相对于今天的冒号、引号,古文中常用的交谈就是用“曰”、“谓”、“对曰”这些字来表示,像“子曰”后面又出现了“曰”,那么就是换了一个人在“曰”,我们要注意句读和角度的切换。
21、二,逐步分解。如上句,后置定语也很长,现在第二步我们来逐步分解。后置定语用了两个inthe,inthebeautifulSmokyMountains是一部分,inthesoutheasternUSA是另一部分。这样这个后置定语就断好了,段成两个介词结构。
22、(1)句首标志词
23、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24、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25、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26、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27、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8、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29、介词“以”、“而”、“故”、“斯”等,一般是在句首,还有发语词“夫”、“若”之类,一定是一句之首,那么出现了这些虚词的时候,前面就肯定要断句。
30、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31、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32、古人的书写方法和我们今天大相径庭,我们是从左往右,古人是从右往左,我们是一排排书写,而他们是一行行刻字。最让我们头疼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文言文中没有标点符号,所以,经常会因为断句出现理解歧义,甚至是闹笑话。
33、(1)明句式,助断句
34、掌握中心思想
35、例〔5〕顶真: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36、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37、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逗号表示不适用顿号、分号、冒号的所有的句中的停顿。
38、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39、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40、时代的进步虽然没有在中华文化中催生标点符号,但是还是催生了其它朗读断句识别法。所以,越到后来的文言文章表达越精准,直到根本不会产生不同的断句引起歧义。这种中国文言文特有的断句法,就叫做“句读”。
41、押韵与对仗
42、察对话:
43、(2)、看虚词,定句读。
44、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普通话和文言文语言系统不一样,标点符号早就通行,而且大多数古文早已经有学问家帮我们标注了符号,我们只需要按我们自己的习惯阅读就好了。
45、标点符号分作标点和符号两类。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要使用标点来表示。标点又分作句中标点和句末标点两种。显然这属于句中标点。
46、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47、翻译: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
48、题主问的是古人写书对于断句的标准,写书自然是怎么想就怎么写的,所以一篇古文的句读是要依靠读者体会到前人的行文方式才能正确诵读。句读的要求是对读者的,对作者而言,只需要按平时说话升级成书面语言(文言文)表达出来就好了,断句之间不但没有标记,连多空一点都不会,因为他写完了,你读不懂是你自己的事情。
49、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50、虚词与句型
51、但是在阅读学问家标注好的古文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学者的观念,就拿“道可道非常道”来说,大部分人标注文“道可道,非常道”,而有些人抛开学问家的看法,自行标注,就标成“道,可道。非,常道”,这完全又是另外一个方向的理解了。
52、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53、为什么有些朋友拿起一篇古文就读得有声有色?这是有大量的阅读打底,形成了文言文思维规律,了解了古人语境,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54、句读是有一定规律的。
55、我们要进入古人的行文思路,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不同时期的文章表达方式是有区别的。
56、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57、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58、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59、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60、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1、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
62、何为“句读”?“句”是完结,读(dòu)是停顿、暂停。
63、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64、唐宋之后的散文,句型开始散乱,不过同时出现了大量标志性的字词,帮助文章进行断句。这些新字词的诞生,集中表现为介词、语气助词。这些虚词就相当于标点符号的作用。我们只要看到“焉哉乎也耶矣”这些字的出现,基本可以确定这是句末了。
65、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66、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67、被动句:“为„„所„„”“见„„于„„”等。
68、(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69、古文从来没有标点,古人读书,首先要学会“句读”,所以“习六书,明句读”是读书人的基本功。
70、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71、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72、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73、例如: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
74、【检测练习】
75、例〔7〕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76、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有能力句读的情况下,最好是去读原文,也就是没有标标点的古文,这样可能在原文思想上能够不受学问家干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77、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78、找虚词:
79、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80、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81、掌握句读规律
82、(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83、阅读语段,为括号中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84、就好像最多人知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么简单的几个字,也可以在今人口中解读出好几个版本来,加上实在久远,不同的断句配合不同的理解,终于生出分歧直到衍生出各种流派来。
85、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86、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87、辨句式:
88、出现人的名字时候也是要断句的。不过人名首次出现都是全称,而在后面再出现基本上只出现名。比如“诸葛亮”,到后来可能就只是一个“亮”字就代表了他,我们要有意识地标记句读。
89、三,学会忽略次要部分。一个句子,先抓主干,剩余的无非是定状补,有些部分,特别是状语部分,大多补充说明时间或地点,并不是作者要强调的部分,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可以适当忽略,避免在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时产生阻碍。
90、《道德经》后两千年来,中国文言文难道就没有这方面的进步吗?我们到底要怎么样正确断句古文呢?
91、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92、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93、无他,唯手熟尔。
94、一,找出主干。一个句子,无论有多长,我们首先找到它的主谓宾或主系表,剩下的,就非常简单了。如:Dollywood,inthebeautifulSmokyMountainsinthesoutheasternUSA,isoneofthemostuniquethemeparksintheworld.句子虽长,我们可以先找到主系表结构,主语Dollywood,系动词is,表语是公园。再来看其它部分,主语Dollywood后面的一长串,都是修饰这个主语的后置定语,句子最后intheworld就是状语。
95、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96、依总分:
97、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98、这些都是在阅读没有标点的古文时候断句的技巧,但是再说一遍,每个人理解一不样,句读的位置就可能不一样。所以,最主要的还是要进入古人的思维意境,了解他到底想要说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当我们把文章的意思弄通了,然后在这些区分句读的技巧帮助下,才有可能真正做出正确的断句。
99、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100、何况“明句读”在文言文时代相当于小学生的功夫。
101、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102、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103、句中标点有顿号、逗号、分号等。顿号的用途主要是排列相同词性;逗号是从一句话中的语气间隔,语句关联等角度来使用的;分号则是丛一句话中相同句式或关联句式的排列中进行分割来使用的。所以简单的说一句话中间的停顿要用什么标点是得不到准确的答案的,这要看你的语言环境才能决定。
104、【参考答案】
105、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106、(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107、(3)审关系,明结构
108、说话与人名
109、太长,中间用逗号,然后句末用句号
110、说清这个问题还是从标点符号说起.
11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112、读文段:
113、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114、“六书”是指结字方法,习了六书就知道一个字为什么会这么写,而明“句读”是指断句方法,告诉你如何去朗读这篇文章。
115、例〔8〕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116、断句: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117、三、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