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的时候,老人们总会用五彩丝线编一些好看的手绳,给调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还会挂上漂亮的小香囊,据说是辟邪驱毒的。
2、第一自然段:写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粽子盼着家人团聚。
3、端午节我们总会吃粽子,粽子里面有糯米、红豆、红枣。还有大肉,据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4、你看到了什么?并说一说。(粽子、糯米、红枣)
5、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6、粽子的味道美极了。
7、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粽子,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莫过于祭奠投身汨罗的伟大诗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应该带着一股浓重的悲情色彩。
8、复习词语。
9、文中是如何描写粽子的?让我们赶快读读课文的第二段,在第二段中找一找吧。
10、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11、(白白的、红红的、青青的、绿绿的、黄黄的、黑黑的)
12、出示词语:中间分给带回知道纪念据说端午节
13、(2)师范读,学生评价。
14、【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的了解。】
15、端午节的由来直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有纪念伍子胥说,亦有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但一直被广泛盛传并最被广泛认同的是纪念屈原说。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端午至而念朋友兮,发短信以祝福。龙舟快而粽香兮,生活多乐而少愁。衣袂飘而人美兮,诸事顺而体硕!
17、一、导入新课。
18、轻轻剥开青绿色的粽叶,一股粽香扑鼻而来,露出乳白色的糯米。沾点白糖,轻咬一口。嗯,粽子的味道好极了。
19、外婆包的粽子味道到底怎么样呢?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20、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21、多种形式读文。
22、飘雨的端午,飘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飘来了端午时节的快乐往事,原来美好的事物在我记忆深处从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挂在家乡门前的艾草青青还有那家乡独特的粽子飘香……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永远都是鲜活的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23、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4、香甜的肉感连同新鲜的浆液让人满口生香。
25、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6、教学过程:
27、看着满街飘香的粽叶,我突然觉出了原来端午又临了。我想起那些屈原息息相关的民间传说。有关于粽子,关于龙舟,关于艾叶,就说吃粽子吧,端午包粽子,一是为了解馋,二是为了一种纪念。
28、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29、欣赏赛龙舟图片,感受端午节热闹的场面。
30、粽子里聚满了,滚滚而来的天地人的合音。继承屈原的无畏勇气,发扬屈原众人皆醉他独醒、刚正不阿的精神。
31、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32、孩子们你们坐得直,听得认真,我可喜欢你们了,那让我们一起玩个“赛龙舟”的游戏
33、第三自然段:写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好吃,花样还多,外婆还会让我们回去分给邻居吃。
34、教材解析:
35、请在文中把描写颜色的意思用横线画出来,你能照样子再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36、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粽子喷香,甜蜜幸福。
37、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38、农历八月十五、正月十五、腊月初八、五月初五分别是什么节?有什么习俗?
39、【设计意图:创设“赛龙舟”的游戏,将静态的生字动态化,把字融入词中、句子中再现,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游戏的方式复习生字,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40、最美五月天,我常常是这样想的,或许是因为草长莺飞,或许是因为艾叶飘荡着清香,也或许是粽子的香气和美味,或许更是因为诗人的气节流传千古的浩然正气。
41、出示粽子图片。
42、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43、粽子的清香缓缓的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的嗅着一丝丝、一缕缕粽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44、粽子,即粽籺,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用籺作拜祭贡品是古老的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粽,在古代我国北方人不称为“粽”,而是称为“角黍”。因北方产“黍子”,用菰叶包黍做成牛角状,故称“角黍”。《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按:今北方谓之黄米。西晋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45、这粽子的形状多数是条形,成柱形,包扎的略微紧一些。经过一煮瘦肉中的水分和肥肉中的油都让米吸收了,所以这肉的味道特别好,胜似火腿肉,粽子的米中有油,味略咸
46、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47、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48、(1)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不能添字少字。
49、《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50、第四自然段:写我长大以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51、每逢佳节“粽”思你,好友之间“粽”是情,端午节,“粽”言“粽”语祝福你,愿万事“粽”顺利,生活“粽”快乐,样样“粽”美好。
52、“粽子(zòngzi)”的“子”是读轻声。
53、每当一个节日来临,我总是第一个想起你,不知你是否也和我一样,遥望着远方,思念自己牵挂的人。端午节到了,让我为你送上一份祝福!
54、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5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棕叶包着朋友情,友善关爱粽是情;门边插上艾叶香,平安健康永一生。
56、粽子的味道美极了。箬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它既是消暑开胃的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佳品。所以,大人小孩儿都喜欢吃。
57、第二自然段:介绍粽子的做法、原料和味道。
58、端午节除了能吃到好吃的粽子,还能观看精彩绝伦的赛龙舟比赛!
59、教学目标:
60、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鱼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蓝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61、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并不美好的现实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让凡尘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认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让生命更加真实一些。
62、粽子总会如期飘荡在五月端午节那一天。无论风雨,不管管磨难,祖祖辈辈怀念祭奠,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
63、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温馨。
64、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65、板书课题:《端午粽》
66、吃粽子,是在咀嚼遥远,鲜活记忆,汨罗江用清澈的水流,融合了孤独而伟大的灵魂。
67、(3)学生齐读正音。
68、会写“真、节”2个生字。
69、看到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你猜一下这个粽子味道怎么样?(好吃、香、想吃)心情如何?那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句话。
70、句子中复习字词。
71、二、复习字词。
72、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风俗,首先要准备好粽子叶,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称为粽叶。其次则是准备粽子里面的馅料,将馅料置于粽叶中,再用线包起来,粽子则完成了。正常的粽叶应该是黄绿色略显陈旧。包出的粽子有一种粽叶的香味而不是其他的怪味;如果煮完粽子之后,水是淡黄色,那说明这粽叶没问题,否则,那粽子还是不要吃了。粽子不宜冷食,一定趁热食。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支链淀粉含量高;糯米加热后,支链淀粉会糊化,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冷却,淀粉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不容易被消化。[2-3]
73、教学重难点:
7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75、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鲜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