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断句后内容必须合情合理
2、由“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可知,“其所论同苏轼”后应断开才能和后句语意一致,才能讲得通。句子断错,往往是由于断句者忽视了整篇文言文是统一的,不能断章取义,句子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或者是由于断句者不懂某些词的意义、缺乏某些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
3、断句后必须符合古代汉语语法和音韵,保持整体的语言风格
4、(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5、(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6、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7、数字相等,词组要相同,上下联词性相同,上下联句法一致,上下联平仄相调,使用韵律必须统一。
8、(2)、看虚词,定句读。
9、一,找出主干。一个句子,无论有多长,我们首先找到它的主谓宾或主系表,剩下的,就非常简单了。如:Dollywood,inthebeautifulSmokyMountainsinthesoutheasternUSA,isoneofthemostuniquethemeparksintheworld.句子虽长,我们可以先找到主系表结构,主语Dollywood,系动词is,表语是公园。再来看其它部分,主语Dollywood后面的一长串,都是修饰这个主语的后置定语,句子最后intheworld就是状语。
10、(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11、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2、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3、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4、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15、二,逐步分解。如上句,后置定语也很长,现在第二步我们来逐步分解。后置定语用了两个inthe,inthebeautifulSmokyMountains是一部分,inthesoutheasternUSA是另一部分。这样这个后置定语就断好了,段成两个介词结构。
16、例:余闻之也/久矣
17、例:夔一足也
18、字数相等,2词组要相同,3上下联词性相同,4上下联句法一致,5上下联内容要相关,6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19、应遵循以下规则:
20、(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21、文言文断句又称为“句读”,文言断句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不是雕虫小技,它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同时还要能够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也就是要了解文言断句规则和掌握文言断句技巧。
22、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3、(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24、(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5、1断句后字句必须能讲得通,保持句意的完整性
26、古汉语有自己的语法规则和特殊的音韵特点,特别是句式上,有典型的倒装结构或者句式较整齐,有些甚至存在押韵,因此,在断句时也必须注意。如“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则句式整齐,均为四字结构。如果是韵文或者是骈文,则在押韵、句式上更具特点,抓住这一特点,断句就更容易。
27、使用韵律必须统一,简单的讲就是古韵和新韵不得混用;
28、一、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时,一般应停顿,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
29、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0、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31、五、古代的年号、国号、官职、爵位、地名等之间一般要停顿。
32、六、句子中有省略成分时,一般应在省略位置后或前省与后省之间停顿。
33、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34、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而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时,需停顿。
35、特别说明的是,掌握断句规则的同时还要探究断错句的原因,对断句错误的原因做了解,才能不断错句。断错句的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册有详细的解说,这边就不再赘述。
36、“高丽入贡”结构和语意均完整,故“使者”前应断开,“调夫治舟”是使者所为,所以应断开。句子断错就容易造成语意指向混乱,或者前后矛盾。
37、(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38、基本要求有六点
39、文言文中的停顿与断句有两种:一是句子与句子间的停顿,即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一是句子中短暂的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的成分关系和意义关系来划分语气停顿。确定文言文停顿与断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40、注意上下联暗含的玄机,比如:拆字、谐音等,应对也要按照出联要求去对;
41、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
42、三、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43、对联要求上联尾字“仄”起,下联尾字“平”收;
44、四、“也”在句子中间时,一般应停顿。
45、例:盖/大苏泛赤壁云
46、(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47、(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48、文言文的断句,一般可以借助于句子成分来处理,即主语/谓语/宾语。文言句式、文言固定短语和句首语气词的前后,一般都要断句。句末语气词后也要断句。下面举例说明
49、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50、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51、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52、三,学会忽略次要部分。一个句子,先抓主干,剩余的无非是定状补,有些部分,特别是状语部分,大多补充说明时间或地点,并不是作者要强调的部分,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可以适当忽略,避免在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时产生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