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文化苦旅道士塔摘抄赏析

时间:2024-12-12 02:57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在其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著名文章。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摘抄赏析:

摘抄赏析

开头

```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凹凸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有,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月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仆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处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绚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日,敦煌争论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完全可以把生气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黄昏,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刚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

赏析

余秋雨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莫高窟外破落的塔群以及塔中埋葬的王圆箓道士。文章开头通过对塔群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而王圆箓的身份和他所承担的罪责则更加重了这种氛围。作者通过王圆箓的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愚昧无知和对外来文化的无力抵抗。

文化反思

余秋雨在文中不仅表达了对王圆箓个人的谴责,更深刻地反思了整个民族在文化保护上的失误。他提到,王圆箓虽然愚昧,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的行为也许是一种无奈之举。同时,作者也指出,文物被骗走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

结尾

```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

余秋雨在文章的结尾,用这些意味深长的话语,表达了对文化遭受磨难的深刻感慨,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

总结

《道士塔》不仅是对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记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遭受冲击的一种深刻反思。余秋雨通过这篇文章,向读者展示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一个民族在文化危机中的无奈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