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2、袁枚〔清代〕
3、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4、古诗蝉的意思是梧桐树上蝉低饮着清露,蝉的叫声响亮在林中。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声音传的很远,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
5、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6、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7、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9、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0、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11、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12、疏:开阔、稀疏。
13、藉:凭借。
14、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
15、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6、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是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诗的大意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于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从蝉的声音、形状、习性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借蝉鸣表现自己的高洁的品格。
17、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8、蝉虞世南〔唐代〕
19、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20、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2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22、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23、唐代:虞世南
24、这首诗写的是蝉的身形和习性,首句说蝉的触须像古人结在下颌的帽子带的下垂部分,第二句写蝉的声音响亮和力度,最后两句说明品行高的人是不需要外在的帮助,就能声名传很远强调个人人格的美和力量。
25、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梧桐。
27、作者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