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登鹳雀楼儿童古诗大全优选好句58句

时间:2024-11-18 02:03

1、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2、太阳依傍山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里流去,如果想要看到很远,需要再往上爬高一层,作者告诉我们想要看的远,就得站的高,位置就得高,比如登高望远,人也要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才会成功

3、作品赏析:

4、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5、依:依傍。

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7、扩展资料:

8、《登鹳雀楼》是一首登楼诗,写的是作者登鹳雀楼时看到的傍晚黄河的风光。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由远及近,写出了黄河滔滔东去的壮观景像。后两句舒情:想要看的更远,就要再上一一层楼。写出了作者无止境探求的愿望,同时也阐述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9、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10、作品别名

11、登鹳雀楼写了描写的是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黄河东岸的鹳雀楼的风光。

12、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涣。

13、穷:尽,使达到极点。

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16、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7、鹳雀楼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18、《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19、巜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景象,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感悟。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

20、《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21、登鹳雀楼

22、《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登鹳雀楼》这首诗里描写了“夕阳”(白日)、”山“、“黄河”、”海“(想象)等景物。

23、创作年代

24、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25、原文如下:

26、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

27、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28、《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原文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孟浩然和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是唐代唯一一位以布衣而终的诗人,我们特别熟悉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9、白话译文:

30、千里目:眼界宽阔。

31、王之涣/朱斌

32、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

33、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34、《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35、更:再。

36、参考资料来源:

37、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38、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39、《登鹳雀楼》后两句抒发抒发了作者登楼时的感悟,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

4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作者在看到远处夕阳坠落西山,渐渐消失,波滔滾滚的黄河,东流入海。在这层楼上只能看到这些景象,于是作者心有感触,要想看得更远,更好的景色,唯一的办法就要再登高一层楼。

41、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42、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3、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44、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45、白日:太阳。

46、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47、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48、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

49、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既别出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承接得十分自然丶紧密。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有进取精神和开阔的胸怀。同时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50、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51、作品名称

52、《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涣,不是王维。

53、作者:王之涣

54、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55、登鹳雀楼写了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的风光。

56、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57、《登鹳雀楼》最后两句,是诗人登楼时的感触。

58、《登鹳雀楼》一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