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最精辟的哲学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3、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4、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5、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
6、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7、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8、《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9、《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0、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11、无为而无不为。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3、【译释】了解常道则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会公正平等;做事能公正平等才会周全无遗,周全无遗就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就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难。
14、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16、【译释】嘉美的言辞可以使人们互相尊重,良善的行为可以使人们互相感化。
17、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8、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19、老子哲学是以老子所著《老子道德经》为依据而形成的哲学。
20、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21、【译释】圣人不为自己囤积,他尽力帮助别人,而自己更充实;他舍得把自己的所有施予众人,自己也更丰富。真正的天道,是对天下有利而不妨害万物;圣人之道,是服务于天下而不与人争。
2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2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4、【译释】仁慈的人打仗必胜,守城必能平安。上天如果要救人,必给他仁慈的心来护卫他。
25、老子记载最权威的一部书是《道德经》。
26、【译释】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对待一切人事物都以平等之心,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心。
27、老子是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政治家。
28、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2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0、【译释】无论如何化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难以消除的余怨,这怎么能算完善?所以圣人待人即使被伤害了,也不会利用有利的地位去报复。有德的人只给予别人而不向别人索取,这就像拿着契约却不去逼债一样。
老子最精辟的哲学
31、【译释】将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刻意想要出人头地、高人一等)是站不稳的;跨大步总是心急火燎地赶路是走不远的。
32、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3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34、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35、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五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36、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7、《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句。以下是其中的十句精髓语录:
38、【译释】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塔是由泥土堆积起来的,老子对于积累的认识很深刻,他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事物都是由小成大,聚少成多的。
39、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4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41、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42、《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道德经》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43、老子是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一书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44、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5、【译释】圣人很懂得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有用之处,以至于没有人会被放弃;很懂得运用各种东西的长处,所以没有任何可以丢弃的东西。这是真正的智者。
46、【译释】遇到天下间最困难的事,先从较容易下手之处着手。对于天下大事,则先从小地方开始着手。
47、洼则盈,蔽则新。
48、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4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0、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51、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古往今来历代学者难以穷尽的思想宝藏。《道德经》一书对“道”的阐释,老子的“无为”思想、运动与转化思想、老子的社会政治观念、老子的人生哲学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纷杂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52、水,虽然给天下万物提供滋养,功德无量,却总是默默无闻,不仅不会居功自高,还甘居人下,任劳任怨。
53、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5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5、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5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7、中华传统经典《老子》一般指道德经,《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5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59、最高层次的品德修养,就如同水一样,只管付出,不问得失。
60、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译文:“心”在老子《道德经》中表示一种意志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