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居(jū)高(gāo)声(shēng)自(zì)远(yuǎn),非(fēi)是(shì)藉(jiè)秋(qiū)风(fēng)。
3、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4、二、译文:
5、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6、垂(chuí)緌(ruí)饮(yǐn)清(qīng)露(lù),
7、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8、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9、预习这首唐诗,首先是朗读,把诗中的文字读准确,如“緌”字,读rui(二声),“藉”字,读jie(四声);其次,弄清楚诗中字词的意思,如“垂”字,原意是垂下来的帽带,而在这里是指蝉低头;第三,把这首五言绝句背过,多朗读然后轻松背下来。
10、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11、虞[yú]世[shì]南[nán]
12、居(jū)高(gāo)声(shēng)自(zì)远(yuǎn),
13、《蝉》一诗咏物言志,借蝉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高洁清远的志趣。全诗描绘了蝉在形体、习性和声音上的特点,表现出蝉栖高饮露、鸣声高远等特点,将蝉人格化为高标逸韵的高洁之士,实际是诗人在以“蝉”自况。
14、《蝉》拼音版注音:
15、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16、非(fēi)是(shì)藉(jiè)秋(qiū)风(fēng)。
17、唐代:虞世南
18、jūgāoshēngzìyuǎn,fēishìjièqiūfēng。
19、蝉古诗带拼音版:
20、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21、蝉chán
22、全诗内容如下:
23、作者虞世南
24、流(liú)响(xiǎng)出(chū)疏(shū)桐(tóng)。
25、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
26、虞世南〔唐代〕
27、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28、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29、唐[táng]虞[yú]世[shì]南[nán]
30、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31、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32、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一诗,表达了诗人自傲自负、畅胸臆怀的自得与坦然。诗人认为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和清廉。
33、并不是借了秋风。
34、chuíruíyǐnqīnglù,liúxiǎngchūshūtóng。
35、垂(chuí)緌(ruí)饮(yǐn)清(qīng)露(lù),流(liú)响(xiǎng)出(chū)疏(shū)桐(tóng)。
36、拼音:bā。抓、拆、脱、剥削,如“扒车”“扒屋”“扒衣服”“扒皮”。出处:孙少琪《他在写作》社会在变,舞文弄墨者群也在变,能够在这领域里纵横驰聘的人,有不少已不赞成严肃认真,他们也称写作为“扒分”。就像个体户卖牛仔裤一样。《蝉》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创作的文章,出自其作品《昆虫记》。文章从蝉的地穴、蝉的卵两个方面讲述了蝉的特点。本文入选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19课,朗读者是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