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季的。
2、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3、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4、这首诗写的是夏天。从“林樾”、“鸣蝉”等词语可以看出。
5、从“鸣蝉”一词可以看出是描写夏季。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6、夜书所见写的是秋季。
7、有蝉在树上叫,牧童有【意欲】要【捕】抓住这只【鸣蝉】,然后牧童做了什么?【忽然】间把【闭】上【口】,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8、意欲捕鸣蝉,
9、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0、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11、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12、《所见》写的是盛夏,《小池》写的是初夏。《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刻画了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13、这种方法主要靠把每句念熟了,只要稍微记住每句的前一、两个字,后面就容易脱口而出了所见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4、《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15、歌声振林樾。
16、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7、这时候你脑中已经有关于这首诗的“故事”,背诵的时候,按照记忆中的故事,一步步往下推:主人翁【牧童】在干嘛?
18、因此可以断定《所见》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19、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0、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1、夜书所见原文:
22、《所见》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从古诗当中的第三联“意欲捕鸣蝉”中的“蝉鸣”可以看出是夏天,《所见》这首古诗的体裁为五言古诗,其作者为清代文人袁枚,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夏日里牧童放牛的场景。
23、《所见》原诗
24、【骑】着【黄牛】,然后在唱歌,【歌声】如何?很嘹亮,【振】荡在【林樾】中。忽然发生了什么事?
25、“林樾”是指道旁成荫的树林。
26、夜书所见
27、第二种:死记硬背,将诗的第一句连着念十几遍,然后换第二句连着念十几遍,接着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试着连背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也按照第一、二句背诵。
28、牧童骑黄牛,
29、萧萧秋风吹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0、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1、《夜书所见》是描写秋季的景色。诗中描写了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原诗:《夜书所见》
32、[清]袁枚
33、《所见》描写的季节是夏季。诗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从这两句诗中的“歌声”“鸣蝉”就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在夏天,而为很有可能是盛夏。
34、《所见》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全诗以乡村儿童生活为题材,诗中有画,画中有声,动静结合,生动活泼。其中“意欲补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情景更是儿童喜闻乐见。 本课的练笔,我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发挥想象,将“意欲补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写具体。 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他那动听的歌声在整片树林中回荡着。突然,他听见了树上的知了声,他非常想捉知了。于是,他停止了唱歌,悄悄到走到了树下面,静静地看着、找着。他想:“知了啊知了,你到底在哪儿呀?让我找得好苦呀!”忽然,知了又叫了几声。小牧童随着声音,看清了知了的身影。他心里暗暗说道:“哈哈,终于让我找着你了。我要捉到你!”牧童爬上了树,在离知了还有1米左右距离的时候,他的手没有抓稳树枝,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自认倒霉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回家了。 (虞俊诚) 一天,一个可爱的小牧童,放完牛回家。他头戴蓑笠,骑在一头健壮的黄牛背上。他哼着小曲儿经过一片树林时,听到有蝉在叫,便心想:今天运气真不错,早上爸爸给了我几个铜板买烧饼吃,没想到恰逢烧饼铺开店10周年庆典,烧饼买二送一,早饭吃得饱饱的。刚才路上,又看到一个人不小心掉了几两银子,我拣起还给了他,他又奖了我几个铜板。现在又听到蝉在叫,没准还能捉住拿回家玩儿呢!”“他越想越开心,忽然看到一个黑影儿“蝉,蝉!”小孩儿大叫。他突然间闭上了嘴,因为他意识到:声音太大会把蝉吓飞了的。他蹑手蹑脚地来到树下,把自己的蓑笠挂上树枝,用蓑笠来套蝉。他准备就绪后,用帽子一套,蝉便被捉住了。小孩儿太高兴了,哼着小曲儿回家,他的歌声在整个树林里回荡……
35、秋季。《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叶”就说明是秋天。《赠刘景文》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荷尽”和“菊残”都点明是秋天。《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36、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37、《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丛鸣蝉来看,应该是写的盛夏之时的景色,杨梅正当红,刚好是盛夏时光,鸣蝉阵阵.如果到秋天了,那么秋蝉如冻,自然不是.春天的话,蝉还没有完全生长发育.
38、“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39、第一种:理解全诗的意思,《所见》这首诗很好记,它讲的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40、此诗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而创作的。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充满童真童趣。
41、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42、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43、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4、作者:宋叶绍翁
45、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46、《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47、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释义: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