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贺知章的《咏柳》表达了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2、注释】⑴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⑵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3、这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赞美了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4、贺知章【唐】
5、⑶妆:装饰,打扮。
6、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7、二月⑺春风似剪刀。【
8、咏柳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悲叹之情”、“憎恶之情”)
10、⑹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11、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12、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因春天来临而喜悦,
13、此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14、⑺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15、⑷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1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7、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18、【题解】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19、“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表达了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20、清代高鼎的《村居》
21、碧玉⑵妆⑶成一树⑷高,
22、不知细叶谁裁⑹出,
23、【译文】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24、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25、整诗由面到线再到点,层层拉近我们的视觉距离,犹如是掀开春的面纱一样,发现着春天的小惊喜。后两句的自问自答,透露着诗人内心的俏皮欢快,是古人常用的以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26、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27、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
28、咏柳是作者通过对柳树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古人对植物总能细细欣赏,诗的前三句都在描写柳树,开头用拟人的手法把柳树描述成了亭亭玉立的淡妆少女,一根根垂下的柳条就像丝带一样飘逸,细细的柳叶不知出自谁的巧手呢?最后一句答案揭晓,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呀。
29、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30、《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
31、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这样美的柳叶是谁裁出来的呢?第四句做了回答,“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创造出来的。这样就从赞美柳树自然过渡到了赞美美的创造者——春天。所以,表达了诗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3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3、⑸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34、《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35、【赏析】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36、咏柳⑴【唐】贺知章
37、⑻似:好像,如同。
38、(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手法,效果);“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手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