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使至塞上古诗原文作者64句精选

时间:2024-11-25 18:43

1、《使至塞上》

2、《使至塞上》不是李白的诗。《使至塞上》作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押韵合辙,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具有一种令人愉悦的音律之美。二是取景别具心裁,“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将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苍凉寂寥的边塞。三是托物言情,苍凉悲壮,非常成功。“单车”“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利用这些取像,虽然没有一个感伤之词,却将诗人内心的失落感伤描写的淋漓尽致。

3、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4、使至塞上是作者王维在公元737年写的,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5、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6、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7、《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8、王维〔唐代〕

9、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孤烟”是这首诗的钥匙,也是理解这首诗的钥匙。

10、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11、《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12、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13、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14、《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15、《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16、【全文释义】: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17、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18、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19、使至塞上》王维

20、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2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2、【作者】:王维【朝代】:唐代

23、使至塞上

24、【拼音】:zhēngpéngchūhànsāi,guīyànrùhútiān。

25、据资料记载,这是公元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凉州慰问边关将士途中所写的一首诗。那一年,一向器重王维的宰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这让王维对未来仕途感到了无限的迷茫。

26、使至塞上》[唐].王维.

27、这首诗的诗眼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28、大意】独自远离长安,轻装前往边塞。我作为朝廷派出的劳军使者,已经到了居延地区。广阔的沙漠中,一道笔直的烽烟正静静地向上升腾;奔腾东去的黄河上方,一轮浑圆的夕阳正慢慢往下降落。这里是边疆要塞,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一吹,就能把蓬草刮出国土;抬头远望,一行行北去的大雁眨眼间已飞临胡地的上空。到了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他们告诉我,统帅正在燕然前线作战。

29、【拼音】:dānchēyùwènbiān,shǔguóguòjūyán。

30、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1、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32、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3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4、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35、不是杜牧

3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7、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8、《使至塞上》不是杜牧写的,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9、《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40、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41、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4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3、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44、傍晚时分,黄河尽头一轮红日缓缓落下,满眼尽是荒凉辽阔的大漠,烽火台放起一道平安火笔直向上飘升,向后方传递着边关无事的信息。

45、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46、李白《塞上曲》原文

47、燕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

48、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49、不是李白的古诗

50、王维被称为“诗佛”。

51、作者:李白

52、【拼音】:xiāoguānfénghòuqí,dōuhùzàiyànrán。

53、年代:唐作者:王维

54、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55、《关山月》

56、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57、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58、作品第一句“单车欲问边”就写出了同行慰问的人员不多,这实际上透露了自己不受重视,被边缘化的尴尬境遇。而“征蓬”“归雁”明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暗指诗人自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两句充分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将边塞空旷寂寥的氛围一下子展现出来。末尾两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自己虽然深入大漠,但是却没能见到领军的将领,因为都护在燕然前线领兵打仗,失落之情自不待言。

59、《使至塞上》是王维写的

6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61、【赏析】:

62、【拼音】:dàmògūyānzhí,zhǎnghéluòrìyuán。

63、最后两句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64、综上所述,正因为上句的“孤烟”传递的是和平信息(不是“孤寂”、“孤单”的含义),下句的“落日圆”的含义才能得到合理地诠释——诗句其实表达的是边关一片“和平安宁”的意境。这也与作者此行宣抚边关大捷的历史背景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