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古诗词中参照物的判定【21句精选】

时间:2024-11-25 21:48

1、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3、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4、几句不同的诗句贴在一起,这种手法叫集句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6、“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江山”(李煜《破阵子》)

7、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物理原理:水循环。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10、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水,小竹排在画中游。小小竹排会游泳,带着我们到处走。蓝天白云都欢笑,我和鱼儿交朋友。

1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12、二、动静相衬

1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小小竹排顺江游,两岸住户做交通。风里来呀雨里去,食品购物都需求。

14、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15、“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雍《山村咏怀》)

1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前一句所选参照物是青山,后一句所选参照物是竹排.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木向车后方退去

17、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8、一、冷暖相衬

19、“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20、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21、那时啊,我是在风雨凄迷、烟雾缭绕的暮色中越过这枫桥的。诗句描写的是游子行旅途中回溯往事时的神思,突出了枫桥这一具体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