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扩展资料
2、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有很多:
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4、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5、《已酉端午》
6、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7、吃粽子:
8、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9、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10、描写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句子:
11、端午节主要的风俗习惯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其中赛龙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标志性的习俗。
12、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13、——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欧阳修
14、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15、已酉端午 明贝琼
16、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17、传唱端午的诗词中感受到了:
18、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
19、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20、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2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22、【唐】李隆基
23、《端午即事》
24、元·贝琼
25、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6、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27、端午节又称“浴兰节”,《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欧阳修这首词将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描写的非常细致,赏石榴花、看细雨润湿杨柳,吃角粽、饮菖蒲酒、沐香花浴,好一番惬意的生活,只是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宁静,不过黄鹂的歌声也很悦耳,现在想听未必能听到呢。
28、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9、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30、端午 唐文秀
31、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
32、和端午 北宋张耒
33、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34、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35、佩香囊:
36、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有争论。概括起来有六种说法:一说是祭奠龙的节日,二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三说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四说是纪念春秋时代吴国大将伍子胥,五说是纪念会稽孝女曹娥,六说是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的俗忌。
37、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8、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39、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40、读了《和端午》感受到了什么
41、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42、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43、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44、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4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46、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47、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48、等等这些诗句都是非常不错的
49、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50、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51、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52、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53、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
54、端午节民俗活动:
55、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56、在古诗词中感受古人怎么过端午
57、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58、二、端午节相关诗句
59、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60、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61、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62、五月五日 北宋梅尧臣
63、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64、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65、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66、赛龙舟:
67、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68、端午感兴 宋文天祥
69、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70、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7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72、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宋黄庭坚
73、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