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登高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50句精选

时间:2024-11-27 01:18

1、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2、⑸茱萸(zhūyú):是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3、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杭州春望》

6、白居易自穆宗长庆二年秋至长庆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此诗即作于是时。杭州临近钱塘江,春暖花开时,诗人兴致勃勃地登上江边的望海楼,极目远眺,心情无比愉悦,于是赋诗一首。

7、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全诗原文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8、〔5〕“艰难”二句:繁霜鬓,白得像浓霜一样的鬓角。浊酒,用糯米、黄米酿制的酒,较混浊,是低度酒,价格低廉。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浊酒与清酒相对。潦倒,衰颓困顿。二句写生活艰辛,遭遇坎坷,鬓发已像霜一样白,潦倒之中唯有借酒浇愁,可是近来又因肺病等不得不停止饮酒,连痛苦都无法排遣了。

9、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描写秋景,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10、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11、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1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3、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4、《登高》这首诗的全诗意思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5、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代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16、杜甫〔唐代〕

17、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与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

18、〔4〕万里:指离乡万里之遥。常作客:长期在外乡旅居或寄居。百年:犹言一生,指老年而言。多病:杜甫晚年病多且肺病严重。独登台:孤独而无亲友相伴登高。

19、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无边落木萧萧下〔3〕,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5〕

20、《登高》不是王维所作,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21、〔1〕本篇是杜甫晚年最有名的七律,约作于大历二年作者羁留夔州之时。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是民间习俗,作者独自登高,就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潦倒的身世之感。

22、作品原文:

23、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鹤林玉露》)笔力极为精练。末联写现时的愁恨:生活艰辛,遭遇坎坷,是一苦;鬓发繁霜,生命无多,是二苦;潦倒困顿,是三苦;惟酒浇愁又不能饮酒,是四苦。

24、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2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6、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2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8、作品原文

29、扩展资料

3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1、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32、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33、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34、唐代:白居易

35、《登高》不是白居易的作品,是杜甫的作品。

36、颔联二句仍一句写山、一句写江,但摄取的镜头是无边落木和滚滚流水,暗喻生命的短促和大自然的无穷无尽。后四句写情,颈联写现时处境,宋人罗大经评析:“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久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37、十四字写出四苦,感情层层加深,又情中有景。首句起韵,四联俱对仗,而对偶精确,在七律中稀见。

38、⑵异乡:即他乡、外乡。为异客:译为作他乡的客人。

39、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40、这首诗是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此诗。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41、⑶佳节:即美好的节日。

42、〔2〕“风急”二句:猿啸哀,长江三峡丛山峻岭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山水》引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小洲。回,回旋。二句描写秋风急,猿声哀凄,鸟被大风所吹在沙洲上盘旋。

43、〔3〕落木:树木落叶。

44、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45、诗人晚年潦倒多病,流落天涯,重阳节时登高悲秋,写诗抒写身世。前四句写景,是登台所闻所见,景中有情。首联出句是仰望山景,对句是俯视江景,展示的是空廓、寂寥、清白、凄凉的山水画面,以猿啸、鸟盘旋为兴。

46、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原文】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注释】(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读解】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47、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与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与高度的`概括。

48、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4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0、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