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2、在幸运上不与人同享的,在灾难中不会是忠实的友人。——《伊索寓言》
3、春秋时期的俞伯牙琴艺高超,精通音律,但是曲高和寡,少有知音。而有一次当他在江边乘兴弹琴时,引得樵夫钟子期在岸上驻足观望倾听。并赞他的曲子如雄伟壮丽的泰山浩浩荡荡的江水。只此一赞,钟子期被俞伯牙引为知音。但第二年钟子期竟然不幸离世,这样让俞伯牙伤心不已,他弹奏一曲以后,摔毁古琴,以纪念知音。
4、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其他官员,生怕受连累,纷纷弃而避之,但是王直正在生病,在家听到消息后,立刻前去探望,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难能可贵。
5、第三个就是范仲淹与王质。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6、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7、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莎士比亚
8、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9、关于友谊的经典故事简短30字
10、羊角哀和左伯桃:羊角哀、左伯桃是春秋时的读书人,因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就结为了异性兄弟。后来,楚平王招贤纳士,这二位就想一块到楚国去,干一番大事业。但因为两人都比较清贫,走到半路上,就缺吃少穿了。
11、知遇之恩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
12、俞伯牙、钟子期,知音之交:
13、平淡的时光,平淡的故事,只是不知这雨夜又该有多少紫色的落寞闪现于你的梦中。
14、知音之交---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经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够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
15、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16、两个人交谈,一个人可以洗耳恭听。但是,三个人则无法互谈这人世最严肃而应深究的事。——爱默生
17、别人都说管仲是胆小鬼,但鲍叔牙却替他辩护说:管仲在家中是个独生子,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他奉养,他可不是胆小,他是个做大事的材料。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18、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啊好像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
19、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
20、管仲和鲍叔牙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投缘。
21、您我为了幻念而历尽了艰易,才走背了胜利之路。期视您借能记得,永久天记得,那一段布谦着斗争热忱的闪嫡子。
22、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23、后来钟子期因病逝世,伯牙就悲痛欲绝的摔破了琴,扯断了弦,发誓终生不再弹琴。——伯牙摔琴谢知音!
24、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25、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
26、他俩还一起当过士卒,打起仗来,冲锋时,管仲在后,鲍叔牙在前;败退时,管仲在前,鲍叔牙在后。
27、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28、友谊,特别是纯真的知音关系历来为人们称道。这里有两个关于友谊的典故,影响深远。
29、所以,人生如能得遇知音,那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啊!!
30、廉颇和蔺相如
31、桃园三结义。
32、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极好的朋友,鲍叔牙是齐国的贵族,而管仲家境贫寒,生活很窘迫。两人尽管身份悬殊,但鲍叔牙非常欣赏管仲。他对管仲十分真诚、宽容,总是在经济上帮助管仲。后来,正是由于鲍叔牙对齐桓公举荐管仲,才使得管仲有机会成为齐国的国相。
33、连一个高尚朋友都没有的`人,是不值得活着的。
34、第二个就是管鲍之交。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
35、俞伯牙善演奏,而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钟子期因病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无人懂他。
36、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37、两人曾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拿不出多少本钱来,鲍叔牙也不在乎,如果买卖赚了钱,管仲要多分一些,鲍叔牙也心甘情愿,因为他知道管仲不是贪财,而是穷得急等钱用。
38、讲述的是刘备、张飞、关羽结拜的故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三人都想改变这个现象,实现一番理想,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备下薄酒,共同结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为老大,张飞为老二,关羽为小弟,共同去实现人生理想。
39、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40、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41、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42、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
43、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
44、一日,遇到钟子期,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激跃之处,便说浩浩乎志在高山;当听到琴声回转千叠处,便说荡荡乎志在流水。二人于是成为莫逆之父。后来,子期因病而死,伯牙悲叹没有了知音,便摔掉他珍爱的琴,再不弹琴。2.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3.《汉书??张冯汲郑列传》载:翟公曾经做过廷尉,当时,也可称宾客盈门了,可等到被罢免,门前却冷落到可张网捕雀。不久后,他又做了廷尉,那些宾客又想去巴结,翟公便在大门上醒目地写上:“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只有在死生之间,才知道交情的浅深;在贫穷之间,才知道朋友的真实态度;在贵贱之间,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情谊。”)4.恩格斯与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自主马克思的革命活动,不惜违心地去帮助父亲经营他所厌恶的商业。当时他和马克思虽生活在同一城市,却几乎每天通信,在革命事业上互相鼓励,促进。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担任了整理占有遗稿的众人,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完成了战友的未竟事业。可见,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建立友谊的基础。5.管仲从小就和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个人才。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时候多分红,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知道他家里穷。管仲打仗的时候进攻后进,撤退先跑,鲍叔牙也不认为管仲胆小,知道他家里有老母。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恒公让他推荐继任人,他没有推荐鲍叔牙。有人告诉鲍叔牙,鲍叔牙说,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当丞相会误事,管仲了解我啊!
45、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着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46、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
47、在西安事变后,他们才见过第一次面,不过他们却是一见如故。当得知张学良准备和一起回到南京时,周总理心急如焚,赶忙跑到机场劝阻,不过当他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了。
48、你的笑容萦绕耳边,你的温柔记忆犹新,你的话语言犹在耳。我真的体会到了无私的关怀,我真的体验到真挚的友情。
49、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50、钟子期和伯牙
51、装假固然不好,处处坦白,也不成,这要看是什么时候。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鲁迅
52、春秋时期,俞伯牙是当时最善弹琴的人,但终日弹琴,无人赏识。
53、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54、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55、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
56、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57、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
58、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没有见过几面,可是他们却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59、最后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音乐家伯牙。他精于弹琴,据说他弹琴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而当时最懂伯牙琴技之妙的,莫过于钟子期。
60、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61、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62、廉颇觉得自己功劳大却比蔺相如比下去而不服气,后来得知蔺相发为了国家不与自己计较便脱衣带着荆条上门请罪,后来二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63、管宁和华歆
64、在张学良被软禁后,周总理曾想尽办法营救,奈何没有成功。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没有忘记张学良。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能忘了两位张先生啊,他们都对国家做过贡献。
65、管鲍之交。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
66、管宁和华歆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因为华歆爱财且学习不专注引起管宁的反感。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67、既然我们都是凡人,就不如将友谊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不要对彼此的精神生活介入得太深。
68、八拜之交,是旧时中国社会交际习俗。一般人都认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之礼,但其实这八拜,拜的是八份感天动地的友情。
69、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70、与友谊相关的典故,我脑海中第一个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交,相知的感人肺腑的典故。
71、管仲、鲍叔牙,管鲍之交:
7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73、在中国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74、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75、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