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暗渡陈仓的典故【精选57句】

时间:2024-11-29 20:24

1、明清朝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2、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3、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4、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

5、“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事,《史记·高祖本纪》有记载。

6、【英文翻译】Outatlargetosteal

7、在中国历史上暗度陈仓的是汉初三杰中韩信,当时韩信从汉中率领十万大军攻克陈仓,并随后占领了长安,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8、成语出处历史典故。

9、[míngxiūzhàndào,àndùchéncāng]

10、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刘禅,指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反义词】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12、后来,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现在: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13、张良刺杀秦王未遂,被全国通缉,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风声,一天,张良在沂水圯桥头闲逛,看见一位穿着道家服装的老者。

14、【词语解释】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明显的假象迷惑对方,而暗中却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打击对方。

15、这个故事出自楚汉争霸时期,项羽称帝,封刘邦为蜀王,刘邦为消除项羽对他的疑心,在入蜀时就把栈道给烧毁了。后来刘邦要出蜀地与楚霸王项羽争雄,韩信献上一计,拍一小部分人修复栈道准备攻楚。项羽探知后让人严加防御,而且修栈道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完成的,所以也不甚急。而这时,韩信遣大军从陈仓突袭,一举出蜀,让项羽措手不及,也为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取得了先机。以后人们就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来形容声东击西,即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16、【汉语拼音】míngxiūzhàndào,àndùchéncāng

17、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18、但是,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可不是“暗渡陈仓”的典故。

19、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20、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21、【汉语文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22、从上可见,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虽与上述成语“暗渡陈仓”,是同一个地方(由于年代不同,辖区可能略有差异)。

23、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24、意思就是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25、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26、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

27、老者这次怒容满面地斥责张良:你为什么又迟到?以后一定要早些来。五天后,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过了一会儿,他看见那位老者走过来了。这次,老者高兴地说;“应苡如此!”然后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你熟读这部书,就可以辅佐帝王,十年之后定会成功。十三年后你再来见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黄石。

28、【近义词】声东击西

29、【释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30、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31、”于是亲率大军北驻汉中,开始了历时八年的北伐战争,即历史上一般所说的“六出祁山”。

32、”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33、黄石公授书张良

34、“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5、指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军事行动。

36、张良送刘邦到褒中。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37、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38、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间封为“凌虚真人”。

39、史书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40、天亮以后,张良拿出书一看,原来是《广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读此书,俯察天下大事,后来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举兵反秦。此后,各地起义武装风起云涌。

41、没想到老者已经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对张良说:“你与老人约定,为什么迟到,回去吧。五天以后早些来!”这样又过了五天,到了约定的日子,鸡一打鸣,张良就来到桥上,没想到老者有先在桥上等他。

42、”诸葛亮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43、那老者看见张良走来,故意把自己脚上的鞋子掉到桥下,张良拿着鞋来到桥上,老者又伸出脚来让张良为他穿上:张良再次强压怒火,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没有道谢,站起来一笑而去,张良心里万分惊讶,呆呆地望着老者的背影。

44、张良与道教

45、而真正的典故是关于刘邦出兵的。

46、【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47、退隐黄袍山

48、【成语性质】贬义词

49、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举起了反秦大旗。后来因自感势单力孤,难以立足,于是率众准备投靠景驹,途中正好遇到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活动。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屡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会其义,并经常采纳张良的建议。于是,张良改变了投靠景驹的打算,决定跟随刘邦。

50、诸葛亮并没有暗度陈仓。诸葛亮率领蜀汉军队在第二次北伐曹魏时遇到郝昭的顽强低抗,强攻一个多月后被迫退回汉中。诸葛亮对陈仓也是没有一点点的办法,也感觉到没有力不从心。

51、据史学界研究考证,实际上是五次出征,一次防卫,有四次兵进天水直至陇右,一次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市),最后一次大军屯驻渭水之南的五丈原。

52、暗度陈仓

53、诸葛亮出祁山甘肃礼县东)。

54、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

55、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56、运筹帷幄

57、焚书坑儒(嬴政),指鹿为马(赵高),取而代之(项羽),揭竿而起(陈胜),作壁上观(救赵诸侯),破釜沉舟(项羽),约法三章(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沐猴而冠(项羽),暗渡陈仓(韩信),分一杯羹(刘邦),背水一战(韩信),十面埋伏(韩信),四面楚歌(项羽),多多益善(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汗流浃背(周勃),一诺千金(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