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子杨振宁小时候的动手能力不强,但杨武之与妻子孟罗华并不苛求。有一次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小鸡。放学回家,他拿出来给爸爸妈妈看,夫妻两人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中学时代,杨振宁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杨武之慈祥地看着他:“好好学吧!”杨武之欣喜地看到儿子身上的特殊气质,超凡智慧,见识精确有毅力。
2、杨武之,原名杨克纯,号武之。1896年4月1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14年,杨武之在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为期一年,后入数理部本科。1918年毕业后,回到母校省立二中担任教员兼舍监(训育主任)。杨武之在学校施行严格的纪律,对一批纨绔子弟严加管束。学校规定晚10时关闭校门,使在外寻欢作乐的学生,不得入门。这些学生对舍监杨武之大为不满,寻衅闹事进行报复。因学生家长袒护闹事学生,杨武之愤而辞职,转往安庆中学教书。他觉得一介书生难以和腐败的政府及土豪劣绅相周旋,萌生出国留学之意。
3、第三、安庆本地有老人说,合肥杨氏是从怀宁迁去,1949年前,杨振宁家族经常过来祭祖。
4、三子一女:长子杨振宁,次子杨振平,三子杨振汉,小女杨振玉。
5、杨武之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数论研究,尤其以华林问题的工作著称。杨武之的博士论文:推进“棱锥数的华林问题”,1928年4月6日在美国数学会的会议上作了介绍。同年美国数学会通报第34卷,曾对此作了报道,以后全文发表于1931年的《清华理科报告》。
6、杨武之是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长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是他的长子。
7、第二、杨振宁的名字中“宁”是指怀宁,因为出生时其父杨克纯在怀宁(那时安庆与怀宁同城)某中学教书(约1921-1923年),杨克纯希望儿子长大后为家乡作贡献。
8、杨武之所师法的迪克森学派,在本世纪初的美国影响很大。后来由于英国、苏联等国的解析数论的兴起而渐渐式微。所以,杨武之的数论研究虽曾起过启蒙和推动的作用,可惜由于迪克森学派的衰落而未能发挥重大影响。中国数论学派,在华罗庚的领导下,获得了重大的发展。饮水思源,人们会缅怀杨武之在早期所发挥的前驱作用。
9、中国大学数学教育的先驱
10、华罗庚自学成才,他能踏进清华园,唐培经、杨武之、熊庆来等先生都作出过努力,而系主任熊庆来的支持,则是关键的一着。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以后,选择数论为研究方向,而且集中研究华林问题,显然是受到杨武之的直接影响。华罗庚在1980年写给香港《广角镜》周刊的一封信说:“引我走上数论道路的是杨武之教授。”华罗庚于1936年赴英国,追随G.H.哈代(Hardy)学习解析数论,成绩卓著。杨武之为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而高兴非凡。1938年华罗庚回国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当时担任系主任的杨武之,不顾学校里的各种反对意见,向校方提出破格提升华罗庚的职务,起初校方以华罗庚未在英国拿博士学位而拒绝,后经杨武之力争,最终才得到同意。华罗庚在给《广角镜》的信中写道:“从英国回国,未经讲师、副教授,直接提我为正教授的又是杨武之教授。”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杨武之和华罗庚曾同住于昆明西北郊的大塘子村。两家过往很密。当年,华罗庚曾有一信给杨武之,内称:“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即杨师也。”
11、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合肥。名字中的“振”来自排行,“宁”来自怀宁(今名安庆),因为当时他父亲杨武之(字克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那里做中学数学教师。
12、杨振宁的严师慈父
13、杨振宁父亲是数学家杨武之,杨武之与罗孟华一辈恩爱,相敬如宾,感情甚笃,育有子女四子一女:杨振宁、杨振平、杨振汉、幼子杨振复,及女儿杨振玉。
14、引导华罗庚走上数论之路
15、杨武之最好的工作是关于棱锥数的华林问题。1928年,杨武之在博士论文里证明,每个正整数都可写成9个棱锥数之和。此结果在20余年内没有改进,直至G.N.沃森在1952年将“9个”减为“8个”到1991年为止,这仍是已证明了的最好结果。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后许多人曾作过实际验算。1991年杨振宁和邓越凡等人进行了更深入的计算,他们猜想,除这241个数之外,表示任何正整数,只要4个棱锥数就够了。
16、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一位留美博士,长期担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或代主任,他风度翩翩,一表人才。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是一位裹着小脚的家庭妇女,相貌平平,仅读过几年私塾。他俩的反差之大,不亚于胡适与江冬秀。但是,他俩幸福恩爱地过了一生。
17、杨振宁与李政道这对“好基友”本来关系非常亲密,保持了十几年亦师亦友关系,二人认识时杨振宁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小有名气的研究生了,论辈分杨振宁是李政道的学长。
18、中国的数论研究渊远流长。孙子定理,中国剩余定理,秦九韶的不定方程理论,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篇。但到明清之际,数论研究已远远落后于欧洲,到本世纪20年代,研究现代数论而发表创造性论文的中国人,当以杨武之为第一人。
19、不是,杨武之是扬振宁之父,芝加哥普度大学数学博士,二十年代初已回国。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曾经与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作过同事。
20、杨武之一生从事数学教育,特别是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并主持系务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两代数学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很大。1928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郑之蕃、熊庆来先期来清华大学任教。1928年和1929年,孙光远与杨武之亦先后到校。这4位教授,加上唐培经、周鸿经两位教员,阵容强大。1930年,陈省身跟孙光远学几何。次年,华罗庚又来校跟杨武之研习数论。随后的学生又有许宝、柯召等人的到来。30年代的上半期,清华大学已成为国内最强的数学中心。杨武之在清华大学讲授过很多代数课程,特别是30年代初开设的群论课,影响了大批的后学者。抗战以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杨武之又担任数学系的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数学研究生部的主任。战时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的学术生活并不贫乏,科学水平节节上升,这和杨武之的组织与领导是分不开的。
21、杨武之的父亲杨邦盛是清末秀才,早年在私塾教书,后来去天津在段芝贵的幕府中司“笔札”(类似文书)。1907年,因段芝贵失势,回家赋闲。次年到沈阳去谋职,不幸在旅社染上鼠疫,竟而去世。杨武之的母亲姓王,在他9岁时早故。杨武之的生活多由叔父杨邦瑞安排。
22、第一、杨振宁曾祖父杨家驹(越千)曾在安庆太湖县任武职,其家眷曾长期落户安庆。
23、中国现代数论研究第一人
24、知名教师: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穆旦,赵以炳等。知名校友: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查良钊等
25、杨振宁16岁了,该考大学了,杨武之这才不慌不忙地介绍儿子接触近代数学的精神,让儿子渐渐明白纯数学太虚,不够实用,杨振宁的目标转到了化学上,但在入学考试时,他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适合自己的口味,认为自己具有学物理的气质和风格,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专业。人们诧异:“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为什么不子承父业攻读数学呢?”当杨振宁在19年后领取诺贝尔物理
26、杨振宁虽然在合肥长大,但他是安庆人。
27、他先到美国西部的斯坦福大学读了三个学季的大学课程,取得学士学位。然后于1924年秋天转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是美国一流水平,杨武之师从名家L.E.迪克森,研究代数学和数论。1926年以《双线性型的不变量》一文获得硕士学位。两年之后,又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使杨武之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而成为博士的第一人。1928年秋,杨武之学成归国,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次年即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此后,在清华大学(包括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8年底,杨武之搭机从北平返回南京,转赴昆明接家眷到上海,迎接解放。1950年清华大学没有续聘杨武之,清华大学的解聘,对杨武之打击甚大。他遂留在上海,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50年代,他还在复旦大学讲过几门课,以后因患糖尿病,休养在家。1973年5月12日在上海逝世。
28、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杨武之(1896—1973)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长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
29、杨武之(1896年4月14日—1973年5月12日),本名克纯,号武之,籍贯安徽凤阳,1896年4月1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长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数论研究,尤其以华林(Waring)问题的工作著称。杨武之一生从事数学教育,特别是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并主持系务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两代数学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很大。
30、杨振宇父亲是杨武之(1896年4月14日-1973年5月12日),我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长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
31、杨武之由父母作主,在幼年时即和同乡罗竹全之女罗孟华订亲,并于1919年完婚。罗孟华的文化不高,一直操持家务。1922年,长子杨振宁出生。杨武之的备考也到了紧张阶段。1923年春,杨武之顺利地通过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随即离别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只身赴美国留学。
32、杨振宁是安徽人,但不是安徽安庆人,而是安徽合肥人。杨振宁故居在合肥五星级风景区三河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