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携母亲归隐山西介休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遂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持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并祭祀介子推,以寄哀思。因禁火而导致寒食,因此将这天称之为“寒食节”,同时有了祭祀逝者祖先的习俗。
2、植树清明节期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候,这个时候栽种树苗成活率是最高的,所以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有传说清明节植树只为了纪念神农氏。
3、二、清明节
4、扫墓又叫做“墓祭”“拜山”“扫山”“上坟”,主要是在清明时节前往祖先坟墓进行杂草、摆贡品、拜祭、鸣放鞭炮等一系列活动。
5、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6、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7、扩展资料:
8、最初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的。其中个,当斗柄指向“乙位”(太阳黄经达15度)的时候,说明清明节气已至。
9、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人们在节日期间,外出踏青,呼吸新鲜空气,放风筝。按照民间迷信的说法,把风筝放走能远离疾病,带来好运。
10、而踏青主要融合于上巳节的传统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比清明节早一些,有祓除畔浴、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活动。清明节的踏青习俗就是承袭了上巳节的郊外游春的习俗。
11、我国自古代起就有祭祀的传统,称为墓祭,墓祭一年两次,分为春祭和秋祭,春祭在清明节,秋祭在重阳节,民间也自发的组织起了祭祀,慢慢的清明节就变成了中国人用于祭祀的节日了。
12、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行清节,其主要起源于干支历法、原始信仰、祭祀文化。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且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13、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例如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4、踏青清明节期间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清明节也叫“踏青节”...
15、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祭祀,祭天祭地祭日祭月,冬至之日祭天,夏至之日祭地,春分之日祭日,秋分之日祭月。历史上的春夏秋冬四祭,跟孝道没有什么关系,祭祀的是天地日月,春祭主要是祈祷神州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祭则是在收获之后,感谢天地日月的赐于,酬谢神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礼教的变化,将春祭祭日活动改在了清明节,将秋祭祭月仪式改在了中秋节。
16、放风筝人们在清明节也会选择放风筝,这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17、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18、上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曲水流觞。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兰亭序》中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由此之后,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为后世文人所效仿。
19、现代的清明节,其实是由历史上的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合并在一起了,因此,清明节的习俗也是传承和糅合了历史上三个节日的习俗。
20、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
21、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22、扫墓祭祖
2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24、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25、一、寒食节
26、而我国祖先的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据考古发现,在广东英德青塘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这说明早在万年前就已经有了墓葬行为和礼俗。
27、《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28、清明节的习俗是由那个踏青而来纪念那些伟人
29、因此,清明节的很多习俗都流传至今,如两大节令传统习俗,分别为扫墓祭祖、踏青。除此之外,还有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蹴鞠等习俗。
30、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31、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流亡过程中没有食物可以吃,大臣介之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给公子重耳煮了一锅肉汤,重耳吃了后渐渐恢复精神,后来重耳成为了君王,封赏的时候却忘了封赏介之推,介之推隐退,重耳带人去请重耳出山,放火烧山的时候不慎将介之推烧死了,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重耳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又改为清明节。
32、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33、《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34、生命文化——清明节
35、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36、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37、清明节最早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干支历法和春祭礼俗文化。而清明节主要的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蹴鞠等。
38、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39、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40、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41、现在的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节人们走出家门,前往处于山间林地的墓园扫墓、培土、植树、祭祖,同时行走在山间田野踏青、赏花、野炊、玩水。在村里院内举行蹴鞠、射柳、斗鸡、蚕花会、拔河等活动。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42、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上巳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节就是农历三月初三。历史上汉民族在这一天,要举行祓禊仪式。《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就是说,人们都要到水滨去洗濯,不仅洗掉身上的泥垢,也去除疾病和不祥。所谓,“为大絜”,可以理解为“彻底干净一下”。因为捂了一冬天了,也着实该洗个澡了,不仅清洁身心,也为了预防疾病。
43、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都在逐步在遗失,渐渐的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这三个时间间隔很近的节日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清明节,各个节日的习俗也统一在了清明节。寒食禁火冷食祭祖扫墓、清明节的春祭、三月三的踏青出游统一集中在了清明节。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44、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
45、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
46、三、上巳节
47、清代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若望历法改革后,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一日之后。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若望历法,因此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前一日。
48、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一谚语。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清明节于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2008年4月4日是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
49、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清明节气特点与祖先信仰、祭祀文化衍化成清明祭祖节日,清明祭祖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风俗。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50、清明节的起源及风俗
51、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52、《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53、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救命之恩,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