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诫子书中心论点的句子正反对比【好句摘抄43句】

时间:2024-07-26 04:59

1、扩展资料

2、先从“君子之行”写起,接着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中心论点、主旨句),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然后从正面分析了静与学,才与学,志与学的关系,最后从反面论述了珍惜时间,不能虚度光阴的道理,希望儿子能做“君子”。

3、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5、《周公诫子》选自《韩诗外传》,作者是西汉韩婴,西汉文、景、武三帝时为官,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后人又称他韩太傅。文章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6、(3)学与志。“非志无以成学”。

7、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8、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

9、在诫子书中,最能够体现诸葛亮观点的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也是全篇的中心思想所在。

10、《诫子书》

11、《周公诫子》中心思想:以“握发吐哺”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以六种“谦才”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得出要重视人才的结论。

12、《诫子书》为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13、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引用古人的例子,还正反相结合,道理与事实相结合,即道理从反面去说,例子从正面去举。

14、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15、《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16、(1)学与静。“学须静也”;

17、《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8、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19、《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0、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想要劝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在学习与做人两个方面都要勤加努力,并且需要不断的通过学习来使得自己得到进步,从而不至于浪费时间,虚度年华。在诫子书中,最能够体现诸葛亮观点的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也是全篇的中心思想所在,静以修身主要是通过内心的安静来提升自己的身心,也就是不爱慕虚荣,俭以养德则是需要自己以节俭财物来修炼自己的品德,也就是不贪恋权财,只有如此的方式,才能够使得自己不断的进步,不至于困守茅庐而自怜自叹。

21、(2)学与才。“非学无以广才”;

22、《诫子书》原文:

23、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4、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25、静以修身主要是通过内心的安静来提升自己的身心,也就是不爱慕虚荣,俭以养德则是需要自己以节俭财物来修炼自己的品德,也就是不贪恋权财,只有如此的方式,才能够使得自己不断的进步,不至于困守茅庐而自怜自叹。

26、《诫子书》译文:

27、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28、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9、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从论证的方式看,选用立论。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节俭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联到思想品质。紧紧围绕中心论点阐述了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的道理。

30、《周公诫子》文章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逞结论。文中提到了六种“谦德”: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

31、《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3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原文: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3、然后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论点是:

34、分论点: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35、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想要劝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在学习与做人两个方面都要勤加努力,并且需要不断的通过学习来使得自己得到进步,从而不至于浪费时间,虚度年华。

36、《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7、《诫子书》中心思想: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劝勉其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38、《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3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0、诫子书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之书。

41、《诫子书》行文线索脉路:

42、中心论点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

43、作者写这封信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淡泊明志,静心学习,珍惜时间,不淫慢险躁,希望儿子能做“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