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颔联和颈联“关中成久客,海上老诸亲。谷口田应废,乡山草又春”,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困局的抉择和【思乡之情。】
2、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
3、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扩展资料: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的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4、(颔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6、(首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7、首联“歧路今如此,还堪恸哭频”,前路从未像如今这般扑朔迷离,我哪里还能忍受频繁地痛哭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迷茫和痛苦】。
8、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9、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10、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11、不是所有古诗都有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这是在律诗中才有的。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例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12、尾联“年年销壮志,空作献书人”表现了诗人坚守内心,积极向上的态度。
13、(颈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尾联)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14、破和惊用的最传神
15、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16、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17、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
18、《长安书怀》表达了诗人遭受挫折后人生之路上的迷茫、痛苦和坚持,以及久未归乡的思乡之情。
19、从中我们似乎感到,未老先衰,愁容满面的诗人正含泪眺望长安的断垣残壁的遍地草木,一种难以排遣的忧愤袭上心头,不由得对山河依旧,人事巳非的荒凉景象发出沉重的感叹。然后,他无可奈何地把模糊的视线由远而近渐渐地移了眼前的花、鸟。大概花、鸟这种本无人情的自然之物着实被诗人的绵绵愁绪感染,也禁不住为感叹时事,痛恨离别而哭泣、惊心。
20、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21、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