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浪淘沙(其一)》的意思:
2、三、浪淘沙(其七)原文:
3、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4、浪淘沙其七
5、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6、二、赏析
7、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8、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9、波浪淘洗黄沙,黄河卷着泥沙的样子。
10、一、解释: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11、二、赏析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诗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12、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13、唐代:刘禹锡
14、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15、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16、形容声势浩大。汹涌:波涛猛烈地向上涌;澎湃:大浪互相碰撞。
17、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8、全诗前两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
19、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20、xiōngyǒngpéngpài
21、一、解释:
22、汹涌澎湃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23、中唐刘禹锡
24、第二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25、《浪淘沙·其七》意思是钱塘江八月的涛声犹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的地方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太阳的照射下像洁白的雪堆。
26、“八月涛声吼地来”中的“地”字的读音是:dì,土地的意思。
27、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28、汹涌澎湃
29、三、浪淘沙(其七)原文:中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30、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须臾:短的时间,片刻。
3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32、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33、浪淘沙·其七
34、诗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35、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36、出自:唐刘禹锡《浪淘沙·其七》
37、用成语概括应该是汹涌澎湃
38、《浪淘沙(其一)》原文:
39、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40、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41、浪淘沙是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古诗】浪淘沙唐代: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译文】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赏析】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