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三国语录\/名言-172句优选

时间:2024-08-28 04:51

三国语录\/名言

1、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司马仲达

2、解释:这是罗贯中评论徐庶母亲的话。曹操模仿徐庶母亲自己伪造一封家书给了徐庶,将徐庶骗至曹营。徐庶母亲批评徐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遂悬梁自尽。作者站在“尊刘贬曹”的立场上,高度评价了徐母的行为,认为他“气若丘山,义出肺腑”“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3、见善若惊,嫉恶如仇。---《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

4、刘备: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5、解释:当刘备被吕布逼迫的无路可走,最终投靠曹操的时候,荀彧向曹操建议”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必有后患“,可是郭嘉却提出”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这样宝贵的意见,而曹操也采用了郭嘉的见地。由此可见曹操的深谋远虑,谋划的长远,不因大失小,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气度和风范。

6、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7、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曹操语

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诸葛亮)

9、亮志大且不见机,多谋且少决,好兵且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10、解释:曹操放走了刘备,是刘备成为了他日后的劲敌。

1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2、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13、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

14、(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

15、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三国演义》

16、解释:赤兔马和武艺超群的吕布相映生辉不禁让人感慨,后世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形容一个领域内十分杰出的人才。

17、解释:孙策在埋葬了自己的父亲孙坚之后,“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放下架子,礼貌待人,这样才能招来贤达有本事的人。

1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20、解释:张郃守关,轻视前来攻打的张飞,说“人皆怕张飞,吾视之如小儿耳,此去必擒也”,罗贯中由此发出“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的感慨,对下一个故事张郃轻敌,终遭失败的预示,也告诫人们做事切不可骄傲轻敌。

21、解释:这时曹操的名言,也是他的人生信条。曹操生性多疑,他误把别人的好心看成了歹意,明明自己杀错了人,却偏偏不承认错误,反而将错就错,斩草除根,为了自己一人的安全不惜杀害吕伯奢一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曹操那种极端自私,心狠手辣的人生信条。

22、得何足喜,失何足忧。---《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23、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4、关羽:“安受人质子故,岂可因私而忘公?不义之财,断不可受!”

25、解释: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反间计,庞统的连环计都使曹操中计,但是当周瑜隔江相望的时候,一阵风吹起,让周瑜猛然想起如果没有东风,再好的计谋都白搭。“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各方面的工作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了。

26、《三国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学作品,以讲述中国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三国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为主线。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英勇善战的名将、智勇双全的谋士和忠诚勇敢的士兵,他们的言行和事迹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以下是一些《三国志》中的经典名言:

27、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28、以下是三国中的名言:

29、寻求贤能的人,就像是自己饥渴一样,受到劝谏,从来也不厌烦!这句话说出了领导对于下属的尊敬。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30、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三国语录\/名言

31、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32、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德,何患于不济(诸葛亮《戒外甥书》)。

33、解释:蜀国灭亡,刘禅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比喻一个人胸无大志,很容易被眼前的享乐所迷惑。

34、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35、一日纵敌,万世之患。---《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36、解释:听不进别人的良言苦劝,很可能会招来祸害。

37、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38、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39、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含义: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火烧不起来。比喻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4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1、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

42、事急无君,人急无义。

43、解释:这是诸葛亮南阳草庐对联,也是他《诫子书》中的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对每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有积极的意义,在浮躁的时代氛围下,如果一个人要成就大业,是需要与现实生活中的“热闹”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宁静”地,甘于寂寞地进行自己的追求。

44、赵云:“子龙生平未尝一败,今为汝所胜,可谓英雄!”

45、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

4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47、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世事的变化,而去改变自身的节操,正义之人,不会因为国家的存亡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古往今来,多少忠贞之士,宁愿奉献生命,也要坚守自身的气节,不因为世道的兴衰,而去改变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豪情万丈,为了大义,宁愿赴死。

48、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后世对赵子龙的评价

49、名言名句如下:

50、……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51、丈夫志四海,犹比邻。——曹植

52、亮再不能兴兵讨贼,悠悠苍天何薄于我。——诸葛亮

53、以下是三国中部分诸侯的经典名言:

54、张飞:“燕人张飞在此,尔等谁敢出战?”

55、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三国演义》第六回

5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7、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5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9、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60、生得其名,死得其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三国语录\/名言

61、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三国志

62、解释:当陈炜用“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这句话描述孔融的时候,孔融当即反驳“想君小时必当聪明”。陈炜不得不惊叹“次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虽然陈炜被孔融反驳的五体投地,但是“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作为一个常识,对今天的家长也是有提醒作用的。

6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

64、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65、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且走,正逢典韦。韦拥护曹操,杀条血路,到城门边,火焰甚盛,城上推下柴草,遍地都是火,韦用戟拨开,飞马冒烟突火先出。曹操随后亦出

66、赔了夫人又折兵。

67、无谋之辈,见利必喜。---《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68、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第四回

69、解释:这是在讨伐董卓之前,伍琼形容董卓的话,它告诉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不但要考虑周密,还要行事果决。

70、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仲达

71、解释:当刘备终于做成了徐州牧的时候,曹操用了”驱虎吞狼“之计,使刘备失去徐州。刘备为了稳定军心,就用了”得何足喜,失何足忧“这句话安慰大家,其实刘备还是很在意徐州的。这句话也只不过是刘备收买人心的一小计而已。

72、解释:周瑜本来是个军事天才,可惜他气度小,看到诸葛亮比他更聪明就无比嫉妒,总想除掉诸葛亮。可是诸葛亮总是料事如神,总能识破周瑜的计谋并使其被动。

73、招贤纳士,屈己待人。---《三国演义》第八回

74、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着鞭在先。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关于西取蜀地,松对刘备语

7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学家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被吴普评为“天下文章一大奇观”,也被千古流传,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出现)

76、解释:这时诸葛亮“隆中对”时给刘备规划的事业蓝。诸葛亮具有高度的战略眼光,对时局判断格外准确。

7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曹植)

78、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79、解释:皇帝被视为天子,他代替“天”管理民众,慢慢的人们学会了顺从皇帝,皇帝也就越发独裁。“顺我者生(昌),逆我者亡(死)”也就成为了独裁者深存内心同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了。

80、解释:刘备出战袁术之前,将徐州托付给张飞,可是张飞酒后误事,失去了徐州。张飞羞愧难当,与拔剑自刎。刘备抢下他的剑,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时刘关张兄弟情谊的体现。同时,他的话带有明显的贬低女性的色彩。我们不禁反问:一个人对兄弟的仗义,是建立在轻视妻子孩子的基础上,连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在乎,这样的兄弟之情是不是很残忍?他还能有多少人性?

81、陆逊:“事在人为,胜负在天。”

82、好谋无断,不足为虑。---《三国演义》第四回

83、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三国演义》第九回

84、解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的最好评述。

8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86、解释:这时曹操谋士荀彧评价吕布的话。没有谋略,看不到长远利益的人,见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会高兴的不得了。

87、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88、四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关于宁死不降张飞一事,后世对严颜的评价

89、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90、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三国语录\/名言

91、借刀。(东汉末年群雄势力的董卓)

92、关于这个问题,1.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9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94、此间乐,不思蜀也。---《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

95、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96、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着鞭在先。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97、浴火重生。(赵云)

98、魏延:“魏将军以死谢罪!”

99、孙权: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10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01、解释:当陶谦死前将荆州让给了刘备,谋士荀彧变向曹操进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要求曹操夺取徐州。要想治理天下,在创业初期必须经营好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势力。

102、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10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104、这些名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英勇精神、忠诚信仰和智慧才干,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

105、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

10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

107、解释:刘备夺取西川时候,派黄忠攻城,可是魏延却要抢攻,黄忠魏延最后要求比武,谁赢了谁攻城。刘备制止了两人的比武,说“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即便是一家,也常常互有不服气,要将他们的明争暗斗化解,是需要一定智慧的。

108、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109、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周瑜对孙权的遗言

110、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111、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忠勇武将

112、天下大事,为公为私,分外必须分清。(魏文长)

113、吉凶相救,患难相扶。---《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114、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母赞》鼎镬,古代烹饪器,此指鼎镬烹人们酷刑。

115、几番不听忠臣兼,难免宫中受剑锋。---《三国演义》第三回

116、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11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11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

119、解释:曹植的《七步诗》感动了兄长曹丕,免于一死。这也揭露了封建时代帝王之家兄弟相残的罪恶。只有夺取了王位,才能拥有操纵别人,践踏别人的权利。极端的权力可以腐蚀人性!

120、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

三国语录\/名言

121、关于三国经典励志语录

122、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在落凤坡,庞统被张任射死后,后世的庞统评价

123、生获严颜勇绝伦,惟凭义气服军民。至今庙貌留巴蜀,社酒鸡豚日日春。——关于释放严颜一事,后世对张飞的评价

124、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125、美人计。(诸葛亮)

126、诸葛亮: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

127、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

128、解释:这时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话,意思是勤勉操劳,竭尽辛苦的工作,直到死才停止。但是诸葛亮后来讨伐曹魏失败,反过来读这句话,不禁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味。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让后人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12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30、解释:张郃失败,丢了瓦口关,曹洪大怒,下令斩了张郃,郭淮劝谏:“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曹洪便宽恕了张郃。“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后世常用来表示人才难得,要倍加珍惜。

131、长坂桥边怒气腾,一声虎啸退曹兵。今朝江上扶危主,青史应传万载名。——后世对张飞的评价

132、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评曹操

133、空城计。(诸葛亮)

134、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语

135、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136、解释:孔融向曹操推荐了祢衡,认为祢衡“见善若惊,嫉恶如仇。”而曹操和刘表一样都因为祢衡的高傲态度而反感他。但是曹操和刘表都不愿意杀祢衡,这并不表示曹操和刘表对有“叛逆精神”的“知识分子”多么宽容,只是两人都想借刀,不想背上杀害名士的恶名。

137、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138、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139、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演义》第五回

140、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141、刘备:“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42、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143、诸葛亮:“备受诸君之托,承先主之遗志,羽扇纶巾,跃马江山,惟愿天下太平。”

144、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145、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146、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

147、志高存好远。--诸葛亮

148、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

149、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150、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

三国语录\/名言

151、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三国演义》第三回

152、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153、解释:刘璋面对张鲁的进攻,寄希望于同姓的刘备的援助,他认为刘备一定会“吉凶相救,患难相扶。”,其实最后验证,刘璋的做法实为引狼入室,自取灭亡。

154、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15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56、曹操随后亦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者为下。

157、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158、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159、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某童谣语

160、神龟虽寿,犹有意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161、黄忠:“矢志报国,死而不悔!”

162、解释: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用女儿貂蝉的美色离间了吕布和董卓,后来,吕布果然为争夺貂蝉而将董卓刺死。

163、(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

164、解释:刘璋听了身边谋士的劝告,请刘备入住西川拒抗张鲁的进攻。这时王累写书劝谏,希望刘璋别引狼入室,正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165、这句话的意思:宁愿我辜负这天底下所有人,也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辜负我。语出自元末明初家罗贯中所著书籍《三国演义》中,原文为,陈宫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16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诸葛亮)

167、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南华老仙对张角语

168、“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程普

169、解释: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采纳了李儒的意见,决定将国都由洛阳迁往长安。杨彪对此持反对意见,并且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由此可见封建独裁者罪恶之一斑,他们做事完全从自己角度出发,根本不考虑普通百姓的死活。

170、此三者,尤不能倚于人,须倚天时。(刘备)

171、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仲达评孔明

172、周瑜:既生瑜何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