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养孤儿,目的是抚养他们成人后使唤他们,是不净布施。
2、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坚定,就不可能有进步。
3、弟子问:"听说诵三千卷《金刚经》可以破名相?"师言:"若能够破名相,四句偈就可破;若不能破,诵一万卷《金刚经》也没有用!"
4、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
5、"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三分心平气和""能屈能伸大丈夫"。退是为了进,能退才能进。在无法获得期望的目标时,应当学会做退一步的考虑,也许就会打造出另一片有为天地。
6、教之以礼,育之以德;传之以道,导之以正。
7、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8、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9、道不远,性海非遥。但自己求,莫从他觅,觅亦不得,得亦不真。此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也。
10、以心悟意,于一袅烟尘里皈依,原来,禅意不在寺院,不在古佛,不在俯首叩拜间,亦不必钵盂声声。双手合十,心,沉静于阡陌红尘,拂尘,拈花,听风,或许某一粒微翊的存在,皆入禅意。
11、生命是有限的,成为夫妻更是前世修来的难得的缘份,只有同心携手去走人生的路途才是真爱。拥有它、珍惜它是幸福的,不要亲手毁掉自己的幸福。
12、润弘河海,布施众生: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
13、劝人不要说谎,谎言就像幌金绳,一旦被捆上,会越挣越紧。说一个谎,即使用一百个谎也无法圆,说谎者的一生注定在说谎和圆谎中消磨。谎言仿佛吹到极致的气球,一碰就炸,熬尽心血也难以守护。人如果终生生活在谎言里,生命便无时无刻不处在惊惧之中,偶有风吹草动,都会魂飞魄散。
14、我们应常发四弘誓愿,终有一天定能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由于无边的众生是我们的父母,所以应誓愿度;由于无尽的烦恼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应誓愿断;由于无量的法门是趋向菩提的大道,所以应誓愿学;由于无上的佛道是自利利他圆满的境界,所以应誓愿成。
15、在一丛鲜花中,最突出的一朵总是最先被人采走。
16、愿你的法喜如雨,带来智慧甘露;愿你菩提心似火,焚烧一切烦恼;愿你的道歌清凉,唱出慈悲心语!
17、人生大多数的苦,其形成的原因都来自我们自己。自己造的恶业只能自己来承受,没有谁能代替得了我们。
18、道德菩提非正果,今日方知我是我。
19、一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却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却可以改变自己。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无太大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心态。所以,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他的心态。
20、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师,卜问祠祀,请乞邪神,天神远离,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现世罪人,非佛弟子!《事佛经》
2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也会蒙尘。
22、光阴早就把最美妙的东西加在了修炼它的人身上。那个美妙的东西,是妖,是简贞,是从容不迫,也是一颗最自然的心。是时间赠阅的从容与清淡。是知道喜气安稳比浓烈诡异更从属于内心。
23、问:"人人若离开恶人,究竟恶人要望谁救度他去归正路呢?"答:"此分菩萨非菩萨,有正知见无正知见而言,菩萨有大慈悲,一例普度,自于恶人而不远离。有正知见者,纵不能化度恶人,亦不致被恶人转变,离与不离,无益亦无害也。若非菩萨,又无正知见,试问亲近恶人,果何取乎?"——牵炳南居士
24、回顾文字可载的几千年历史,人类经历过战争、贫穷、瘟疫及无数的自然灾害,但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大多数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物质高度丰盛,科技超前发达的情况下,人类的内心却无比的恐慌与忐忑。
25、温和地对待下人而不加体罚。
26、以无护为方便圆满戒度,犯、无犯相不可得故。
27、守护感官刺激不令侵入以保持心灵寂静,调驭身心克制自己,这才是正确的净化自己之道。
28、真正的大心境,并非放弃后的坦然,而是放下后的无意。
29、菩萨乘人虽持净戒,于诸众生应当随顺,声闻乘人不应随顺,是故菩萨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
30、汝等苾刍由二行相,应当正勤善取心相;取心相已,应善作意;善作意已,应善观察;善观察已,应善安住;善安住已,应同地界,正勤修习,无量无损。应同水界、火界、风界,正勤修习,无量无损。《本事经》卷五
31、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32、慈悲心要如天地宽、日月明。
33、一日,朋友问他的朋友:何为朋友?对方回答:我打了你你不生气,我有困难时你必须帮我,就是朋友。朋友愕然,回头一想也是:不能以德报怨哪来朋友?天下皆然。
34、以佛心驾驭欲望,以禅心修身养性;以佛心宽容待人,以禅心谨言慎行;以佛心保持平和,以禅心灵活应变;以佛心勤勉奋进,以禅心保持谦卑;以佛心赢取成功,以禅心化解失败;以佛心感受快乐,以禅心摒弃烦恼;以佛心度己,以禅心度人;以佛心看透世事,以禅心随缘而行。
35、四个婆罗门自以为自己很神通,不用修行,但是一佛偈使他们醒悟了。他们无不为以前的想法而懊悔,而且又回到佛前忏悔对佛的不敬,从而专心修行,变成了四个罗汉。四个婆罗门的经历告诉我们,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能够吸取教训,及时修正,永远不晚。
36、为了表示自己的清高而否认别人的真实面目,断绝与别人的来往,这不是清高而是偏激。
37、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南本《涅槃经》卷三,金刚身品
38、生活中,当你春风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笑容便会增多;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留一点空白,这是人生的真理;留一点空白,这是生活的智慧。
39、要提起就完全提起,要放下就全心放下。
40、佛法强调,真正的善良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平等,便谈不上善良。一个高高在上的有钱人施舍一点残羹冷炙给乞丐,这不是真正的善良。佛法中的慈悲与善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佛家是站在与众生平等的位置上来施行自己的慈悲与善良的。
41、以三事教化:一者神通,二者知他心,三者说法。
42、学佛时间越久,修行功夫越高,越应该将烦恼、执著、习气彻底降伏与断除,同时,爱心与智慧得到无限提升。然而,有些人往往是背道而驰,烦恼比没有学佛人更炽盛,内心的执著与习气比没有一开始修行时更严重。原因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缺乏了正知正见,于是所学所修的一切,反而成为增长邪知邪见的助缘。
43、二十一、净土为归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44、昨天的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获。很多禅修者,秉承着这一道理,整日紧张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平淡、辛勤而又虔诚。
45、一个人,只有放空自己,才能让生命的缝隙透进阳光。正如把手机电池里的余电都用掉,是为了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也是为了更好地充电一样,我们放空自己,也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长久的幸福感,得到更多的充实感。若能心平气和地驾驭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远离焦虑,胸襟也会变得开阔起来,这时你会豁然发现,每一个让自己头疼的问题其实都已经有了答案。
46、把自己的心修好,就能有利于他人的安乐,所以先把自己的毛病改掉。
47、邂逅一帘清幽的云梦,聆听一朵花的禅语,了悟人生本源。花开有情,花落无意,只因花开花谢自在禅理之中,宛如红尘一梦,两难相续。
48、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49、人生苦短,经不起漫长的等待。很多事情,都被一个"等"字荒废了: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来等去,只等来满腔悔恨、一头白发。谁也无法预知未来,及时行动才是王道,否则,很多事情可能会一等就等成了永远。想做的事就赶紧去做,不要给生命留下太多的遗憾。
50、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
51、青春和现在的区别就是,有时我分不清,哪滴是眼泪,哪滴是汗水,因为它们的温度和咸度,都像烟花,那么凉。
52、没有吃过苦的人生,就无法真正探讨道理,也无法充分发挥良能。
53、如若你还记得我,可否托清风捎来桃花初开的欣喜,我好用粉红桃花,铺十里红妆,只待与你俯首相依。
54、烦恼即菩提。因爱而追求,因追求而心忧,既是烦恼,也是幸福。不为爱所苦的要点是增强"心理弹性",可进可退,可得可失,可取可舍,可成可败,不强求结果,顺其自然,人生才能收放自如。
55、是否做到小乘的行为,取决于心中是否生起出离心,出离心是清净戒律的起点;是否符合大乘的思想,取决于心中是否具备菩提心,菩提心是六度万行的前提;是否达到金刚乘的见地,取决于心中是否保持清净观,清净观是生圆次第的先决条件。
56、"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欤!"——澄观《华严经疏》
57、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
58、恶习应及时戒除;忍一时辛苦,能得一世幸福。
59、活着,就要活得简单、活得快乐,不纠结、不钻牛角尖。遇事该强则强,该弱则弱。不为他人而活,为自己而活。放宽心态,淡看人生,快快乐乐。活着是一种心情,不屈服于强势,不惧苦难荣鐪,为了经历而活着,为了理想而活着,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活着……活着是一种心情。
60、万事万物都有灵性,花草树木皆有佛心。平常即是禅,本心即是佛。
61、我们总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很好的修行人。当身处顺缘时,就心平静气、面带微笑,表面上一副好修行人的样子;一旦逆缘来袭,就立即表现出不喜欢、不接受、埋怨他人、脾气暴躁、激动易怒,情绪上仍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算是什么修行,根本就谈不上修行。
62、不取天眼等五通造事外道,唯取人理凡夫耳。(唐)法融禅师(《宗镜录》卷八十)
63、生活的烦恼,有时候不是故事本身,是自己的固执把烦恼隐藏起来,从而延长了烦恼的时间,加重烦恼的伤害,生活的路上不是依赖自己的个性和脾气,而是能够心平气和去找到化解烦恼的方法,人海茫茫,活的不是痛苦大比拼,活的是怎么能够让心态更阳光和怎么能够更有信心启程。@延参法师
64、持戒恒端严,破戒常丑陋。《天请问经》
65、人缘是付出的结果,得到他人的欢喜、信任与佩服。
66、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67、尽成就一切众生,尽庄严一切世界,尽供养一切诸佛,尽通达无障碍法,尽修行遍法界行,身恒住尽未来劫,智尽知一切心念,尽觉悟流转还灭,尽示现一切国土,尽证得如来智慧,是则能净愿波罗蜜。《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68、过年是"减一岁",必须把握时间精进。
69、人的一生,没有谁事事得意,处处风光。告诉自己,淡然一些,看开一点,生活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淡然而简单,这样你会愉快些。没有人知道,痛苦会在哪个时段出现,也没有人清楚,烦恼会在哪个地方出现。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我们应做的,就是珍惜拥有。
70、所居之地如果没有佛的形象,也没有善人,可在心里记住佛的形象,向四方礼敬,如同对佛无异。
71、失眠的晚上,看见月光湿淋淋地浇在枕侧,真是极有情味的事。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夜色是清凉的,夹杂着各种植物的清香,于悠闲之中抬头撞上月亮寂静的眼,身心俱空,却不仅有情味,还有禅意了。可惜的是有时候小路上的蚊虫十分厉害,走一会了难免要在身上乱抓,真是扫兴煞风景之事。
72、保持内心柔和,调整好情绪,对一切众生都谦逊对待。
73、要把心里的空间留出来,不要让怨气塞得满满当当;牢骚满腹容易气粗肠断,怒气冲天就会心痛肝伤。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宽容是用别人的成绩来激励自己。宽容是一种智慧和美德;宽容是一种修养和境界;宽容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和升华。宽容就是不责人之小过、不揭人之隐私、不念人之旧恶。
7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释迦牟尼佛《金刚经》
75、生命需用在人、事、理会合的生活中。
76、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77、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种强大的张力。
78、佛陀告诉我们,轮回的一切系列过患、无穷无尽的痛苦,皆是从无明开始,因无明引发。正如第j三世大宝法王在《了义大手印》中所说:"从本未有白现迷为境,由无明故执自明为我,由二执故流转于诸有,愿断无明迷乱之根源。"
79、有惭愧心才有觉悟心,怀着惭愧心的人才能"一日三省吾身",他关注的是我有没有对不起别人,而不是整日追究别人缺点。
80、初学佛法的人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学习一些深奥的法门,其后果犹如空中楼阁。如果没有打好稳固的修行基础,不但无法树立空性的深奥境界之正见,连世间法都难以承办?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盖房子,冬季一过,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会垮塌一样。
81、不要把生活里的故事想像的多么复杂,生活朴素的不过就是一道平常的菜,快乐也罢,烦恼也罢,不过就是油焖茄子罢了。
82、唯有从自身来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方可解除内心的烦恼,获得生命真正的解脱。
83、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
84、见妙女色起贪心者,应起四种厌离之想,云何为四?所谓退失想、颠坠想、行厕想、脓溃粪秽不净之想……若起此想犹生贪心,又应更起三种亲想:所谓于母等类起于母想,姊妹等类起姊妹想,于女等类而起女想。
85、佛曰: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86、天堂与地狱只在一念之间,若念天堂,有爱便是天堂;若念地狱,人间处处即炼狱!
87、你不必和因果吵架,因果从来不会误会人。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接受得失无常的前提下,做会一个有知足简单的人是最快乐的人!
88、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