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孔子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好句摘抄64句】

时间:2024-08-26 05:41

孔子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

1、——《论语·学而》

2、因此,《庄子》中的老子原本是一个寓言人物,所述之事也为寓言,根本不能当真。

3、——《论语·泰伯》

4、(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6、但又有学者考证,《史记》中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之事,乃是司马迁抄自《庄子》一书。

7、——《论语·述而》

8、孔子问礼老子,老子比孔子大二十多岁,老子是以长着的态度与孔子谈话的,因为老子并不认可孔子的以礼治天下,老子当时推崇的是无为而治,《道德经》与《论语》有想同点也有分歧,个人认为老子不是孔子的老师

9、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10、——《论语·子张》

11、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12、(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3、(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4、——《论语·为政》

15、《道德经》应是东方第一部哲学类著述,以辩证的态度综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时是唯物主义。其间也有部分人与人的关系论述。

16、或许,照现在的说法,老子是孔子的学长!

17、孔子问礼中的老子形象是ー个拘谨守“礼”的儒生,与《道德经》一书中那个把“礼”看做下流伎俩的老子根本不是一回事。

18、(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20、在《庄子・天运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聘……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聘,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合,予又何规老聘哉?”

21、孔子当面向老子请教过问题,按照古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也算是老师了

22、然窃以为孔子思想只是老子思想中某一分支!

23、(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4、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25、目前研究《老子》的学者们,大多数认为老子的身世在当时已是“世莫知其然否”,司马迁只是本着“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宗旨写了老子的列传。

26、——《论语·雍也》

27、庄子笔下的孔子,是一个比老子差了许多的普通俗人,已经51岁了,还未“闻道”。老子则近乎于神龙。

28、老子很可能不是孔子的老师。原因如下:

29、虽有学者认为:司马迁对孔子师事老子是深信不疑的,否则,他不会两次记述同一件事。

30、(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

31、——《论语·宪问》

32、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33、(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4、(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5、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36、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37、由上分析,笔者认为老子基本上不可能是孔子的老师。

38、其实他们也没见几次,然后第一次见面后,孔子和弟子们说:"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39、不是,老子与孔子是两个不同派别的人物。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他最认可的学生是颜回。著作了《春秋》等经典作品。而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原名李耳。道家学派的观点多属于比较玄虚的东西。后继人有庄子等人。

40、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1、再看《论语》中对“道”的使用,有四层涵义(道路、学说、教导、天道),比《道德经》中论“道”的三层涵义(道路、主张、先验之道)甚至还要丰富一些,怎么可能孔子会未闻道呢?至多是“天道”与“先验之道”有所差别,但这乃是理解上的不同而已,不能说孔子未闻“道”(这可能是受了孔子晚年喜《易》,韦编三绝的影响,而认为孔子早年未闻道吧)。

42、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对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是有过记叙:“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益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费,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晋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有人臣者毋以有已。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43、老子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致用,孔子主张以礼制约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体系,河上公或张道凌主张自然是为人服务的,泊来的释加牟尼认人是为自然服务的。自老子的唯物后便有了唯心有了形而上后形而下。《道德经》亦非老子专利,老子虽任书馆长涉猎群藉然一思想体系由雏形至系统化是必须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的。至于是《易经》?是三皇五帝?还是上古人民?俱不得知,似也无从考证。

44、——《论语·子罕》

45、《孔子世家》记载此事发生在孔子十七岁至三十岁之间,而不是“五十有ー”。

46、然后,孔子当时的原话据说是这样的,

47、有学者考证,沛在当时为宋地,与“孔子适周”的地点不同(周在河南洛阳)。

48、(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49、第二次见面就有,

50、——《论语·卫灵公》

51、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52、——《论语·阳货》

53、——《论语·公冶长》

54、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55、(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6、(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7、据大明一统志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

58、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59、(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60、不管到低孔子拜访过老子没有,或何年纪拜访了老子(按理不可能五十一了去拜访),但根据《史记》记述的孔子问礼中的老子,却与写《道德经》的老子形象相去甚远,因此,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儒家当时的社会影响要远远大于道家,道家(《庄子》)借着孔子问礼老子一事,来抬高自身的地位。我们知道,孔子他自己都说他是“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怎么会“五十有一”了还没有闻道呢?

孔子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

61、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62、(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3、(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64、"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