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三字经小故事

时间:2024-11-29 16:17

1、《黄香温席》

2、《孟母断机》

3、孔融父亲的朋友拿来一些梨,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4、“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5、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6、孟母三迁

7、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挂角》

8、)《负薪挂角》

9、“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

10、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想象他们当时所经历的困难,“囊萤”和“映雪”两故事,一个发生在夏天,一个发生在冬天。在那样恶劣、贫困的情况下,无论是严寒或者酷暑,都要克服困难,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努力学习。古人在那样的困境下努力寻求方法转变现状,从未轻言放弃的求学精神,对书本和知识的渴求多么令人敬佩!现在我们有舒适方便的生活、学习条件,不用那么艰苦就可以读书学习,我们更应该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1、“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12、)《孔融让梨》

13、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李白听了老奶奶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14、孔融让梨

15、)《孙敬悬发》

16、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17、晋代时,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从小好学,但因家境贫困,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于是,他找了一个白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扎住袋口吊起来。虽然不怎么亮,但可勉强看书了。

18、《孟母三迁》

19、)《黄香温席》

20、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21、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盘古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盘古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盘古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2、囊萤映雪讲的是晋代两位读书人虽家境贫寒,但用功苦读的故事。

23、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

24、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25、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6、【孔融让梨】

27、《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述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曾三次搬家。

28、)《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29、)《温舒抄书》

30、隋朝李密,少年时在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31、《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32、)《李泌赋棋》

33、感触最深的一句是“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的环境都特别优越,没有必要再去模仿古人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床上的被子,也没有必要像孔融那样去让一个梨子,但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孝敬父母,关爱家人,体贴他人的那份真诚与爱心,并能将这份爱心融入学校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样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34、《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讲述9岁的黄香很懂事。

35、)《孟母断机》

36、五个《三字经》故事

37、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38、)《母子同刑》

39、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和实行的。汉代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40、《襄萤映雪》如襄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41、)《祖莹吟诗》

42、)《赵普夜读》

43、)《苏秦刺股》

44、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45、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46、)《孔子相师》

47、【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子。

48、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49、《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中的故事有哪些呢?

50、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51、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52、)《五子登科》

53、适合一年级孩子讲的三字经里的故事:

54、“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他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家里贫困,母亲对他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成才。孟子小的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有样学样,孟子就跟着学了一些拜祭之类的事情。他的母亲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就将家搬到集市边,孟子耳濡目染,就学习一些怎么做买卖和杀猪之类的事情。他的母亲又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对儿子的读书有影响,又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孟子学到很多礼节,感受到文人的生活,他长大后,学成了六艺,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55、到孟子年龄大一点,孟子经常逃学,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织布,孟母看见他,便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

56、晋代有个叫孙康的人,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雪光可以用来看书。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过这个读书的好机会。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57、孟子年龄大一点以后经常逃学,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织布。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你荒废学业,和这块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58、“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59、《囊萤映雪》

60、孔子相师

61、第三次在书院旁,小孟子就摇头晃脑的学人读书。

62、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63、“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也是两个勤学的故事。

64、孟母三迁,第一次在集市旁,小孟子就学商人和买家讨价还价。

65、体会:《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环境会影响人。确切的说是环境对小孩子的影响很大。

66、《三字经》故事(二二)开天辟地:

67、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68、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69、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慌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70、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71、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72、《铁棒磨成针》

73、)《囊萤映雪》

74、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75、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常和小伙伴玩办丧事的游戏,学了一些祭拜之类的事。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旁边。到了市集,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76、《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77、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78、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79、“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

80、《负薪挂角》

81、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82、《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83、《孟母断机》讲述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以刀断机的故事。

84、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85、孟母非常气愤,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86、黄香温席

87、《五子登科》讲述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的故事。

88、车胤囊萤

89、孟母断机

90、“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是一个孝顺父母的故事。

91、故事讲的是晋代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92、)孟母三迁的故事。

93、第二次在墓地旁,小孟子就和人玩祭奠的游戏。

94、“五子登科”的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出生在五代时期,相传他三十岁前作恶多端,到三十岁时还没有孩子。有一天,父亲托梦,让他悔过向善,或可以改变命运。他突然就醒悟了,将父亲的话谨记在心,多做善事好事,帮助别人,对自己严格要求,生活很节俭。他后来生了五个儿子,他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了榜样,通过严格要求,五个儿子都成才了。

95、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96、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97、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98、)《孙庸映雪》

99、《孔融让梨》

100、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101、“孔融让梨”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小的时候,非常聪明,勤奋好学,而且懂得谦让。在他只有四岁的时候,一次家里分梨,他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自己拿最小的,对兄长非常尊敬和友爱。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的品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