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八、戏彩娱亲
2、二十三、亲尝汤药
3、二十、芦衣顺母
4、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以前我们熟知的包拯是铁面无私的代表,从此则小故事可以看出,包拯包大人还是一位不择不扣的孝子。
5、说干就干,第二天早上,夫妻俩带着面粉、鲜肉及配料来到敬老院包饺子。和面、擀皮、拌馅,夫妻俩配合默契,很快就包足了敬老院里16位老人吃的量。
6、今年50岁的吴发喜,生在河南开封。在兄弟姐妹8个人中,他排老七。
7、不是,是孟母为了孩子可以好好学习,三次搬家的故事。
8、大孝感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9、吴发喜还常常对女儿说,做点公益,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0、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11、来自河南开封的吴发喜、刘秋梅夫妇,虽然家境一般,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热爱公益,乐于助人。拥军、敬老、护河护绿、辖区巡夜、衣循环爱循环……在各种公益活动中,时时可见他们的身影。
12、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3、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4、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15、小彩金10岁那年,不幸降临,小彩金的养父不慎摔成重伤,贫苦的家更是雪上加霜。养父不想让小彩金受苦,决定托人将小彩金送回给亲生父母,但小彩金决意留在养父母的身边,用她稚嫩的肩膀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负担,悉心照顾老弱病残的养父母,直到二老安然去世。
16、年4月,在辖区巡夜中,发现小公园内的一块石碑遭了“毒手”,破碎成多块,吴发喜想办法和队友一道把它修复了。
17、孟母三迁不是孝顺父母的故事,是形容教子有方的故事。
18、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19、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20、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全国,伺候母亲从不松懈。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剂,他亲口尝往后才定心让母亲服用。
21、几年来,在公益路上,夫妻俩夫唱妇随,各家敬老院、长宏国际船厂、北蝉工业开发区等都留下了他们俩的足迹。仅去年一年,夫妻俩公益服务就有200余次。
22、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3、十五、行佣供母
24、孟母三迁,汉语成语,拼音是mèngmǔsānqiān,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出自《孟子题辞》。
25、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26、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7、亲尝汤剂
28、十六、刻木事亲
29、二、闻雷泣墓
30、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孝子,感动天飞,相传舜家世寒微,父亲是盲人,母亲早逝,继母加害他,但他还是孝顺他们。舜表现出优秀品质。
31、八、尝粪忧心
32、四、卧冰求鲤
33、回到家后,丹丹对老爸吴发喜说:“以后活动如果是在周末,只要我有空就尽量参加。”现在,只要是丹丹的休息日,她就会跟着爸爸妈妈,和志愿者们一起穿上鲜艳的红马甲,活跃在公益活动的队伍中。丹丹深有感触地说:“在做好事的过程中,帮助别人,奉献爱心,也能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4、二十二、啮指痛心
35、孝顺故事:包拯辞官回乡赡养双亲
36、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37、从此以后,刘秋梅也加入了老公的公益队伍中。每次只要队里有公益慈善活动,她总是第一个报名,而且把许多前期的准备工作也自告奋勇地揽了下来。
38、闻雷泣墓: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9、父亲嘱托子女要感恩
40、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留意开展农业,使西汉社会安稳,人丁兴旺,经济得到康复和开展,他与汉景帝的控制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1、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42、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43、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44、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45、吴发喜花了20元钱,叫人定做了一块红底白字的“慈善拥军车”牌子,并把它挂在出租车车头的正前方。凡是军人坐他的车,路近的免费,路远的半价,以此方式来感恩军人,完成父亲曾经的心愿。
46、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47、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48、丹丹一看到敬老院里有这么多穿着红马甲的叔叔阿姨,还有小朋友,有的在包饺子,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在帮老人按摩、洗脚,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而敬老院的老人们个个喜笑颜开。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的丹丹深受触动,“种下一个善念,就会收获一种良知。”爱心、善良的种子在丹丹的心中开始萌发。
49、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50、二十一、百里负米
51、在吴发喜的印象中,从小父亲对他们兄弟姐妹要求特别严。父亲对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别人家里的任何东西只能看不能拿。
52、一、涌泉跃鲤
53、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54、十三、埋儿奉母
55、孟母三迁是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褒义词。
56、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57、吴发喜的“慈善拥军车”穿梭在城乡道路上,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反响,坐过他车的军人纷纷为他的善举点赞。
58、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9、“就把我当作你亲闺女吧”
60、前几年,女儿刚工作,妻子长期待业在家,有时摆点小摊、赚点小钱。为了节约生活费用,他每月花650元和哥哥拼租住在一套毛坯房中,连墙壁都没有粉刷,家里也没有像样的家具。
61、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
62、吴发喜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在生活上也很节俭。
63、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问题,孟母三迁讲述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和学习氛围,搬了三次家,不是孝顺父母的故事。
64、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65、孝女彩金
66、孝顺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67、十四、怀橘遗亲
68、在公益活动中,刘秋梅更是用心、用真情服务。记得有一次去敬老院,刘秋梅双手捧着一盆洗脚水,准备给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洗脚,老人觉得不好意思。“就把我当作你亲闺女好了。”刘秋梅情真意切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
69、十二、扇枕温衾
70、十七、卖身葬父
71、顷刻,一阵阵热气从敬老院的厨房中弥漫开来。一只只白白胖胖的水饺在锅中翻滚着,如一张张笑脸为他们夫妻俩的爱心和善举点赞。
72、七、哭竹生笋
73、“当时我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有点单薄。”吴发喜说,为了让更多的军人享受这一特殊服务,吴发喜萌发了成立一个“慈善拥军车”车队的想法。
74、六、扼虎救父
75、十九、鹿乳奉亲
76、九、弃官寻母
77、年10月1日那天,他们去盐仓敬老院献爱心。女儿丹丹正好休息,他就叫女儿一起去。
78、有一天晚上,夫妻俩到盐仓敬老院走走,看到老人们吃的是冷冻水饺。想到自己包水饺、手擀面都很在行的,何不为敬老院老人包点水饺呢?
79、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慈善拥军车”车队正式成立了,吴发喜成为车队长。“有了车队,总要有像模像样的管理制度。”吴发喜说,他和团队一起商量制定了服务规则、统一收费标准,对军人优惠的统一价目。
80、父亲这句话,深深印刻在吴发喜的心中。2014年,吴发喜带着老婆刘秋梅和女儿丹丹,在舟山开起了出租车,他发现舟山有很多军人,于是,觉得是完成父亲嘱托的时候了。
81、在他的真诚感召之下,先是一批志同道合的老乡加入到了“慈善拥军车”车队,后来有其他省籍的出租车驾驶员也陆续加入进来。大半年后,有20辆出租车挂上了“慈善拥军车”的牌子,40名出租车驾驶员成为车队队员。
82、在公益路上,吴发喜总身先士卒,处处带头,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83、多年前的一天,吴发喜的父亲在离家300多公里外的路上,意外昏倒,正好被三名路过的军人救下。等父亲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某部队的医院里,三天后身体好转就回家了。后来,父亲带着家乡特产麻油、土鸡蛋等特地去感谢三名救他的军人,并再三叮咛8个儿女,以后不管在哪里,只要遇到军人,一定要对军人好,要知道感恩。
84、在一次巡河护绿中,发现有的河道中有相关部门禁止的地笼网,吴发喜和队友们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把一个个地笼网清理上岸,并上交给城管等部门处理。
85、后来,除了日常的拥军服务外,吴发喜又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敬老、拥军、护河护绿、辖区巡夜、开展衣循环爱循环;创城期间,拾垃圾捡烟蒂;疫情期间,和其他公益团队一道,走街串巷,宣传防疫知识。
86、我们要向舜学习,孝敬老人,爱护孩子,帮助别人,善良待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87、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88、十一、拾葚异器
89、在父母潜移默化的感染下,25岁的女儿丹丹也积极加入进来。公益不但成了他们一家三口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家的家风。
90、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91、女儿也加入了公益队伍
92、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做好事,做公益。对此,妻子刘秋梅从无一句怨言,而且很坚定地说:“丈夫去做好事,我肯定是要支持的。”
93、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94、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95、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96、故事发生在90年代,在梅州山区一个古朴的山村里,一个出生不到30天的女婴被一对农民收养,并取名“小彩金”。老两口含辛茹苦把小彩金抚养大,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却也其乐融融,小彩金也读上了书。
97、十、涤亲溺器
98、五、恣蚊饱血
99、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100、三、乳姑不怠
101、“今天你拿人家一枚针,明天就会拿只西瓜,以后就会把别人家的牛牵回来,到最后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父亲的谆谆教导,成了家中的一条家规,也成了后辈们的立身为人之本。
102、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103、二十四、孝感动天
104、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105、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