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道德经关于言行举止的名言优选83句

时间:2024-08-26 04:22

道德经关于言行举止的名言

1、王弼注《道德经》时解释:“为腹者以物养已,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在衣食住行之时,人们应该将它们当成人生的工具,而非目的。

2、老子首先给出了对比,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和短,高与下!说明N个问题!

3、·何为道德?

4、·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也。其形也虚,其象也无,其性也自然。天地因之而生,日月因之而行,人物因之而成,不以人之好恶而改之,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

5、国政和谐,上下同心,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姓乐业;

6、不识阴阳,先天不足,病魔缠身,本可长寿而中途短命而死者,十中有三;

7、慈善之人,才能够勇武。简朴之人,才能够心胸宽广。

8、·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君命不可违,天命更不可违,兵者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可以胜为快,战争一起,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应以悲泣之心处之。

9、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10、实际上,从这五中因素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老子针对的是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而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五种事物都并非一般劳动群众所企及。他认为,正常的生活应当是为“腹”而不为“目”,也就是做到务内而不逐外,知足常乐,不追求过分的声色。他希望人们可以丰衣足食,同时建立起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如果人们过分投入外在化的漩涡中,就会产生自我的疏远感,使心灵变得空虚。

11、无:没有,不存在;未曾发生或出现过的事物。有:存在,发生过或是出现过的事物。无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后被人们用以形容那些本来没有,却凭空编造出来的事物。

12、老子说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13、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14、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15、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老子·六十七章》

16、慈性自然,以仁慈之心善待天下万事万物,以己之慈,感化万物,万物受感,自亦归慈。若天下人皆慈,百姓自安,国家自治,慈焉能不勇。

17、人生于天地之间,生老病死本应顺其自然,不可以倒行逆施,战争无端夺去他人生命,悖逆大道。

18、人其生虽同,其死则异,其异有三:

19、廉:东西的棱边。为人处世应当方正,而不应生硬勉强,一直有太过有棱角,将人割伤。

2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21、·道是隐形的,德是显现的,德不能离道,道更不能离德,无德不能现道。道为体,德为用,即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2、真正的享受应该是有节制的理性的享受,而一味追求虚化的享受则是过度放纵,是一种对个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做法。很显然,老子并不是告诉人们不要去享受,而是要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适可而止,不能有过多的欲望。

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水柔之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无有入于无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之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治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24、军队是不详的器具,不是君子就不要使用该器具,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动用它。

25、君子为腹不为目出自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的名言

26、道的这些特征,反应在人的行为上叫做德。

2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六十四章》

28、不自我表现,因此才能够通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得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才能够长久。

29、俭性清静,清清静静,无妄为之行,顺天应人,合于自然,利益万物,物物受益,俭安能不广。

30、纷纷多彩的花花世界哟,总是令人眼花缭乱;喧嚣嘈杂的管弦之声啊,总是令人震耳欲聋;五味杂陈的各种美食呢,总是令人食不甘味;脚踏骏马飞奔驰骋猎场,总是令人心智发狂;而稀有的奇珍异宝,又总是令人背德失操。因此,圣人往往只为果腹便可满足,而不会去追求声色,所以应该摒弃物欲的诱惑,以此来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道德经关于言行举止的名言

31、行:路程。始:开端,起始。足: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哪怕一千里那么远的行程,也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比喻无论多么大的事情,都得从头实施,循序渐进来完成。

32、俗话说: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

33、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吶。

34、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妇和顺,家道昌盛,乐享天伦;

35、传统文化讲究门当户对,是很有道理的。只有两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持一致,婚姻才能稳固,快乐。延展到生活和事业环境,依然如此。

36、·人为什么会死呢?

3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8、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战国·老聃《老子·八十章》

39、德者,道者用也,二者一也。人合于道者则德,物合于道者则序,反之则为悖为逆,人德物序则天下正,人悖物逆则天下乱,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40、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君子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1、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老子·五十八章》

42、〔中〕《周易?系辞上》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中〕薛瑄:《读书录》一言出口,驷不及舌。〔中〕《旧唐书?苏世长列传》行必先人,言必后人。〔中〕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话》销于言而敏于行。〔中〕《论语?里仁篇》言之昭信,奉之如机。〔中〕《国语?晋语五》动人以行不以言。〔中〕《晋书?中宗元帝肃宗明缔记》大不及行,可耻之甚。〔中〕薛瑄:《读书录》言必行,行必果。〔中〕《论语?子路》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中〕《礼记?杂记下》忠言逆耳而利于行。〔中〕《孔子家语?六行》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中〕《老子》行不违道,言不违仁。〔中〕苏轼:《孙觉可给事中》动见臧否,言知利害。〔中〕王勃:《上刘右相书》行,发于身加于人;言,发乎迩见乎远。〔中〕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言不过辞,动不过则。〔中〕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诗》言为世范,行为士则。〔中〕刘义庄:《世说新语》言顾行,行顾言。〔中〕《礼记?中庸》言忠信,行笃敬。〔中〕《论语?卫灵公篇》听言观行,知人之良法。〔中〕薛瑄:《读书录》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代。〔中〕《孔子家语?三恕》轻言轻动之人,不可以与深计。〔中〕薛瑄:《读书录》听其方,则侈大而可乐;责其效,则汗漫而无当。〔中〕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中〕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宪问〉注语》临行而思,临言而择。〔中〕王安石:《仁智》言者志之苗苗,行者义之根。〔中〕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危言危行,独立不问〔中〕苏轼:《杭州召还充郡状》惠不在大,以赴人之急为至,言不在胜,以破时之惑为至。〔中〕黄晞:《聱隅子?文成篇》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中〕顾炎武:《与人书》金人也曾二缄问,谨言方能到慎行。〔中〕冯玉祥:《参谋长会议》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中〕《吕氏春秋?淫辞》言有物,行有格。〔中〕《礼记?缁衣》出于其日,成于其手。〔中〕苏轼:《思治论》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中〕苏轼:《诸葛亮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也。〔中〕《孟子?离娄下》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中〕《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中〕《论语?宪问》一篇美好的言辞并不能抹煞一件坏的行为,而一件好的行为也不能为诽谤所玷污。〔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古希腊罗马哲学》判断一个人,与其根据他的言词,不如根据他的行为。因为言词漂亮但行为令人不敢恭维的人,到处可见。〔德〕克劳狄斯:《谈良心》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光总向上腾,石头总往下落。对人来说,一无行动,也就等于他并不存在。〔法〕伏尔泰:《哲学通信集》在紧张的行动中间,言语不过是一口冷气。〔英〕莎士比亚:《麦克白》人前做得出的,方可说;人前说得出的,方可做。〔中〕史典:《愿体集》有两类人将饮恨而死:一类是空有钱财而未受用,一类是空有知识而未实践。〔波斯〕萨迪:《蔷薇园》青蛙也许会叫得比牛更响,但是它们不能在田里拉犁,也不会在酒坊里牵磨,它们的皮也做不出鞋来。〔黎〕纪伯伦:《沙与沫》多鸣之猫,捕鼠必少。俄罗斯谚语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苏〕高尔基:《论剧本》空车子,响声大。美国谚语无论给它调上些什么油酱,我都不愿把我今天说过的话吃下去。〔美〕莎士比亚:《无事烦恼》口头的推测不过是一些悬空的希望,实际的行动才能够产生决定的结果。〔英)莎士比亚:《麦克白》

43、·如何能做到去欲还本,合于道德呢?

44、此专戒好贪欲,绝游玩,英声色,贵货财者。视久则眩,听繁则惑,尝多则厌,心不定故发狂,不知足以取辱,故行妨。

45、·天下之祸莫甚于私欲,天下之患莫大于相争,衣食起居,人之性也,然过之则为欲也,庶民争利,大夫争权,诸侯争地,皆私欲所致,天下焉能不乱。

46、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康体健,心旷神怡,颐养天年。

47、·道德学说的十大特性: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

48、不敢为天下先,谦卑处下,无智无欲,与物无争,不炫己长,置身于后,不为人先,此为水性,此性虽不为器用,而无器能与之争,此不争之器,无器能比。

49、首先对万事万物不可过于执著,执著之者难明道德,执著之人,必生妄心,妄心一起,妄欲即生,贪心妄想随即而至,当他的贪欲得不到满足之时,必会心生烦恼。所以,人应该忘却执著之心,万事不可强求,妄求,不为外物所扰,顺应自然而为。保持一颗平常心、清净心,如此即可与道合真,与德合本。

50、凡此两种有贪欲之人,必身心逐于外物,忧苦藏于自心,迷失本性,损伤自己的精气神,以致苦不堪言。

51、天地造化万物众生,虽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其不外乎一阴一阳之道,人得阳而生,阳尽而死,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此乃天地自然之道,无人能逆。

52、常听到有人评价他人“三观很正”,也听到有人说“三观尽毁”的说法,相信“三观”这个词汇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所谓三观,一般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它们是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的。为什么总有人的三观被“毁”了呢,正确的三观又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这样的:

53、·人生于天地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也。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54、这里,老子把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还有难得之货这几种事物联系到一起,将它们并为声色之娱,是困扰人们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因素。在老子认为的圣人眼中,五色会使人盲目,五音会使人耳聋,五味会使人口乏,驰骋畋猎会使人心乱,难得之货会使人贪婪。由此可见,这些过多的欲望并没有让我们真正得到享受,反而还会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甚至是心灵上的创伤。

55、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之声,互相听得见,而百姓,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56、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国·老聃《老子·三十一章》

57、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58、大音:美而宏大的音乐,比如天籁。希声:老子曾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这里的“希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无声”类似。大音希声:那种宛如天籁一般美好宏大的音乐,总在似有似无、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里。

59、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体现在《老子》一书中,这本书又叫《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10句经典名言赏析,带给您智慧人生!。

6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二十二章》

道德经关于言行举止的名言

61、道者性也,乃天地万物,一切生命之先天之本,原始之性。其无形无象,含而不露,空虚无迹,却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无所不为,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从不自彰、自恃。

62、·福祸互化:福祸之事相互倚伏,福可转祸,祸可转福。得福得祸,皆因每个人自己的行为所致,正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积善可得福,积恶可得祸,因果之理循环往复,相互转化,并无定律。

63、外欲之人,贪于世事,外求华饰欲乐,贪名求利,对名利取之无度,整日奔波于名利之中,以致心中不静,而生烦恼,身心皆疲。

64、在《道德经》的第二章,老子从思辨的角度,解读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值得我们揣摩!“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65、·人的欲望有两种:

66、·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

68、·治世者,应涤除妄欲,消除妄为,积蓄精力,上下合一,贵贱不分,民心自服,不生争端,天下安泰,君民同心,遵道贵德,这样则无所不治,无所不化。以此为治,则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69、内欲者贪于进修,穷寻真理,自以为无所不知,总是找人争执、辩论,不虚心,不请教,以致烦恼而生。

70、·为何有的人死得早,有的人死得晚呢?

71、·道有三宝,若能执道之三宝,大道不难修矣。道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72、一种叫外欲,一种叫内欲。

7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7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5、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理解老子这句话的时候就曾说道:

76、人之行事,守此三性(慈性、俭性、不敢为天下先),执此三宝,事无不成,道无不就;若舍此三宝,贪心必生,争强好胜,争权夺利,争先恐后,仁慈皆无,如此相争,与道远矣,身虽不死,神实已亡。

77、顺于自然,和合阴阳,心清无欲,尽享天年,寿终正寝者,十中有三;

78、·衣食本为保命、养命,若有人为求衣食,终日奔波拼命,以致衣食得来,而病疾却至,乃至早亡,却又何苦呢?

79、反观我们现在人的生活,许多人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就一味地追求声色物欲的满足感,使得三观严重扭曲。小漫认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该始终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保持同步,就像老子主张的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清静,不轻易释放自己的天性。

80、知:知道,明白。足:满足。常:经常。知足常乐:知道满足,才会时常感到快乐。

81、因贪欲过重,追逐名利,贪享过度,耗尽阳气,中途夭折者,十中有三。

82、·行善之人善源于自然,欲求回报的善非真善。

83、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