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乎“hu”
2、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3、《式微》
4、胡“hu”
5、原始句子: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6、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7、为“wei”
8、肉芝烹熟石芝老,笑唾熊掌嚬雕胡。——宋·苏轼《石芝》
9、诗经中带芝诗句,例如:
10、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1、泥“ni”
12、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当前的比较和修辞方法。
13、玉英时共饭,芝草为余拾。——出自唐·王湾《奉使登终南山》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出自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14、句子意思: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15、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16、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17、玉芝观里王居士,服气餐霞善养身。——唐·白居易《赠王山人》
18、如《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9、[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20、傥有芝田种,岩间老一夫。——出自唐·张乔《华山》
21、胡为乎泥中
22、为读第二声,wei,为何还在泥水中劳动。
23、棠棣辉荣竝桂枝,芝兰芳馥和荆叶。——唐·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24、húwèihūnízhōng
25、如《伐檀》中:
26、有杕之杜,其叶箐箐。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27、比就是打比方,为了将此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诗人具有借用事物作为隐喻的能力或情感。
28、却思黄绶事,辜负紫芝
29、芝焚空叹息,流恨满籝金。——出自唐·王勃《伤裴录事丧子》
30、[作品介绍]《杕杜》,《诗经·唐风》篇名。为先秦时代唐国(晋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九句。诗作写了一个流落街头的流浪者,这位流浪者境遇窘迫,举目无亲,亦无人问津,显得凄惨无比,让人读罢备感沉重。
31、诗句: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的全诗原文如下:
32、先秦-诗经
33、你好,诗经中有《陈风》篇目: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 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蕑,有美一人, 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 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夏无冬,值其鹭翿。 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紵,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 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鴞萃止,夫也不良, 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防有鹊巢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靋,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34、例如《诗经·卫风·氓》中,“赋”的例句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几句直接叙述了“氓”来“我”家向我求婚,“我”送他回家的事情。这就是“赋”。
35、共爱丝杉翠丝乱,谁见玉芝红玉琢。——宋·苏轼《再游径山》
36、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37、“赋比兴”手法是《诗经》最最常见的手法,基本上每首诗都有用到。“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并且往往“比兴”连用,兴中有比,比中有兴。
38、兴是指借鉴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描述,例如鸟类,野兽,植物,风,雨,雪,太阳,月亮和星星等,然后通过联想来表达诗人内心思想的方式,情怀。
39、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40、既用了“兴”又起了“比”的作用的句子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分别放在诗歌一节的开头,用来引出后面婚变的内容,起了“兴”的作用;同时又是借桑叶的鲜嫩和变黄来比喻“我”容颜的美丽和衰老,起了“比”的作用。